揭阳一中2022-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一文科综合试题24.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25.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26.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7.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28.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A.确立责任内阁制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29.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此分工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30.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C.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D.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31.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32.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33.-6-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荷兰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34.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35.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40.(25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材料二】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材料三】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英国1.99.519.918.5美国——2.47.223.6-6-中国32.829.819.76.2印度24.517.68.60.7【材料四】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问题:(25分)(1)指出材料一中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9分)(2)材料二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4分)(3)你能从材料三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4)材料四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6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15分)(选修二——民主思想与实践):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6-【材料二】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两个人权宣言关于人权主张的相同点。(4分)(2)评述1791年《妇女与女公民权利宣言》。(11分)46.(15分)(选修四——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依据材料指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对孔子思想的认识。(11分)-6-揭阳一中9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一文科综合答案历史242526272829303132333435BCBDBADCCAAA历史部分:40.【参考答案】(1)变化:英国媒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3分)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6分)(2)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同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4分)(3)英美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印的份额不断下降;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4)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41.(12分)评分标准:①紧扣地图,比较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说明(史论结合);③逻辑严密,表述清楚。④满分12分必须三个以上角度比较并说明清楚。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唐比汉中央集权加强,控制区域扩大)。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示例三:信息:汉代的疆域较小,唐代的疆域扩大。说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华文化圈)有了很大发展。示例四:信息:汉代边疆没有少数民族政权,唐代有不少少数民族政权。说明:唐代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45.(15分)参考答案(1)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人有不受侵犯的自由、财产、安全权利,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主权在民的原则。(4分)(2)(11分)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最高分不能超过11分;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妇女与女公民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女性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妇女与女公民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妇女享有与男性同等的自由权利,列举了妇女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平等、国家主权等。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妇女与女公民人权宣言》与《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比较,更加进步,它补充了《人权宣言》的缺陷的,扩大(完善)了人权。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与《妇女与女公民人权宣言》,这取决于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6-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与《妇女与女公民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46.(15分)参考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4分)(2)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评价要求史论结合,认识1分,具体分析2分;最高分不能超过11分)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材料一对孔子的认识采用阶级(革命史观)分析法:认为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两则材料对孔子的认识都采用阶级(革命史观)分析法: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两则材料对孔子的认识都采用阶级(革命史观)分析法: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两则材料对孔子的认识都采用一分为二分析法(辩证法):材料一、二中认为孔子有落后或怯懦,也有进步或贡献的方面;第五层:利用材料与所学知识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两则材料对孔子的认识都采用阶级(革命史观)分析法: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两则材料对孔子的认识都采用一分为二分析法(辩证法):材料一、二中认为孔子有落后或怯懦,也有进步或贡献的方面;两则材料都有简单贴标签的认识,尤其简单从阶级分析法把孔子帖上奴隶主或地主阶级代表;从还原历史现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角度:孔子的思想,是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背景下(礼崩乐坏)为调整社会人际关系而提出,有其合理性;从人类文明演进(发展)角度:孔子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甚至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深远;从多元认识历史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应多元评价,采取扬弃的方法看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