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第一学期历史月考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学界一般把哪一件事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的标志A.舜承尧位B.禹建夏朝C.禹死启继D.盘庚传弟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3.中国象棋中有“将”“士”“相”,其中作为辅佐国王的“相”,最早出现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5.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①镇守疆土 ②设置官员 ③建立武装 ④征派赋役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周王——卿——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大夫D、周王——大夫——士——卿7.《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8.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A.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B.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C.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D.分封制受到挑战9.解决贵族之间权力、土地及财产继承上的矛盾,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西周实行了A.禅让制B.分封制C.集权制D.宗法制10.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11.《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10-\n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13.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14.“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15.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7.“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①分封制 ②等级制 ③君主专制 ④宗法制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8.“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19.假如你是唐太宗时的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出兵防御的政令,接下来你应该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发兵D、交内阁处理20.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其中“皋牢百代”的政治举措是-10-\nA.创立皇帝、丞相和郡县制度B.“使黔首自实田”C.“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夏朝B.西周C.秦朝D.唐朝22.考古学家认为,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3万余枚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是业已发现的我国第一批官方文书,约有20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通过这些秦简,我们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B.秦朝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D.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2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4.“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C.分封制D.察举制度25.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A、削藩B、平定“七国之乱”C、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D、颁布“推恩令”26.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7.我国封建社会宰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A.秦朝、明朝B.秦朝、清朝C.西汉、清朝D.春秋、元朝 2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29.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30.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10-\n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31.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利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废丞相,设内阁D.确立三省六部制3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C.北宋D.明朝33.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3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35.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3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37.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3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B、君臣关系逐渐疏远-10-\n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君主越来越不开明39.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专制的强化40.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有①秦朝的御史大夫②唐朝的尚书令③北宋的通判④明朝的按察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1.现在我国“省”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由下列哪种制度演变而来的A.行中书省B.尚书省C.枢密院 D.宣政院4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43.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44.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那么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A、君主制的盛行B、小国寡民C、公民政治的盛行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45.阿里斯提德是雅典政治家,他在投票的当天,有一个不识字的市民走到他面前,要求他在陶片上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他照办了,结果他被放逐。这一放逐制度的创立与谁有关A、梭伦B、克利斯提尼C、伯利克里D、查士丁尼46.“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B、轮番而治C、君主专制D、代议制47.公元183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了经济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根据A、罗马万民法B、罗马习惯法C、罗马自然法D、罗马公48.如果你回到古希腊的伯里克利时代,你不可能通过“抽签方式”任职的是A.公民大会的一员B.500人会议的成员C.十将军的一员D.陪审法庭的法官49.下列推理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小前提:雅典民主制是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民主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50.-10-\n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A.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B.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C.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51.(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四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2分)(2)材料二、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4分)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4分)(3)材料三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52.(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0-\n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图三文渊阁图四军机处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3分)(2)在材料二中图三内开始设置内阁是在谁(皇帝)的时候?图四的机构又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2分)(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3分)5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借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请回答:(1)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分别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分别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态?(8分)-10-\n(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梭伦是如何“卸担”的?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4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6分)-10-\n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第一学期历史月考试卷答题卷班级姓名学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题,共50分)51.(24分)(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2分)(2)材料二、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4分)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4分)(3)材料三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52.(8分)(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3分)-10-\n(2)在材料二中图三内开始设置内阁是在谁(皇帝)的时候?图四的机构又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2分)(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3分)53、(18分)(1)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分别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分别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态?(8分)(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梭伦是如何“卸担”的?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4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6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