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2022—2022学年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培优卷I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2.当地时间2022年3月11日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签署了《英联邦宪章》,该宪章是英联邦首份阐述其核心价值观的文件。据此可知()A.英国政体呈现混合型特征B.英王是大不列颠英联邦的维系者C.英国女王可行使外交大权D.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政府首脑3.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D.鸦片贸易合法化4.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他所说的“之”是指()A.郡县B.丞相C.太尉D.王国5.17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B.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C.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D.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7.中共在某次会议上制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次会议的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A.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B.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C.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D.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3/8\n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9.罗马不允许相距甚远的城市选举代表到罗马参政;投票只在罗马进行,边远地区的人民也很少肯到罗马投票;罗马也从未允许外省选代表到罗马参加公民大会或进入贵族院。材料反映出()A.古代罗马交通的落后B.共和国衰落的必然C.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D.奴隶制民主的局限10.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北平和谈B.西安事变C.国共合作D.重庆谈判11.小王在搜集历史老师布置研究性作业的相关资料,主要内容有()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②欧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③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据此判断,该研究性作业的主题应该是A.美国霸主地位已丧失B.新兴国家主导世界发展C.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1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上述内容反映出当时德国的()A.军国主义特色B.专制主义特色C.君主立宪制特色D.联邦制特色13.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但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C.他看到工农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4.“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对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下列选项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70年代打破外交僵局D.26届联大否决“双重代表权案”15.“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D.北约组织的建立16.1937年7月10日,蒋介石在其日记中写到:“三,倭寇今天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戟其野心。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关于这段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B.国民党坚持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C.只有武力一途才能解决卢沟桥事变D.该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3/8\n17.有些美国学者认为,“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对“1+X”中的“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A.是一个固定值B.目前尚不能确定X等于几C.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D.是一个动态的数值18.《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D.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19.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0.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21.古代中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都出现过贵族政治逐渐削弱的现象。下列事件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B.“解负令”颁布C.雅典陪审法庭设立D.《十二铜表法》颁布22.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部法律的颁布()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②消灭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③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④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23.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24.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归类正确的一组是()A.丞相、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B.御史大夫、刺史、监察御史C.三司使、转运使、按察使D.太尉、枢密使、军机大臣25.“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据此,下列关于汉代“刺史”的说法错误的是()A.“刺史”地位在郡守之上B.“刺史”有固定的治理地区C.“刺史”有监察职权D.“刺史”受到御史的制约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3/8\n26.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自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相”是中央政府机关的首脑。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钱穆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而宋代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材料三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并说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相比最主要的差别。(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和唐、宋两朝皇帝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分析“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资本是集体的产物。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党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是剥夺者。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全球性的,把一切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材料中,《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根据16—19世纪的相关史实扼要说明。3/8\n2022—2022学年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培优卷I历史答案1.D【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血缘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这体现了注重血缘宗法关系,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周朝地方管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世袭制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的显著特点是重视血缘关系。2.B【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伊丽莎白二世签署《英联邦宪章》,说明英王是英联邦的维系者,是国家的象征,故B项为正确选项。A、C两项不能从题干材料中直接得出;英国的政府首脑是首相,D项错误。3.C【解析】材料放映的是海关外国商品所占比重大,这正是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的表现,是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附庸的表现,这是实质。没有谈及鸦片贸易合法化,AB不是实质。4.D【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权力过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种局面,汉初的政治家晁错上书提出了削减王国势力的要求。故选D项。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与题干不符,排除A。丞相、太尉属于中央“三公”,服务皇权,与题干不符,排除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中国有一种制度废除了世袭权力,注重个人才能,这是一种民主和平等制度。分封制是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不属于录用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一种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人才向上级或中央上报的人才录用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都不带有民主性,排除BC项;科举制是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6.D【解析】材料不能得出议会对内阁已失去约束力,排除A;由小威廉呈请国王解散议会可知,B错误;首相呈请国王解散议会是合法行为,排除C;英国代议制民主制规定,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同时首相也可解散议会,议会重新选举,首相和内阁的到新议会议员支持。材料中小威廉的做法符合规定,说明英国的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又继续发展,故选D。7.B【解析】材料“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反映了中共一大的会议内容,中共一大中心议题是成立中国共产党,故B正确;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错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任务,不是会议的中心议题,故C错误;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一大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D【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是D;A是在削减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而排除;B项不符合是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C也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9.C【解析】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前提条件是小国寡民。从材料中的“边远地区的人民也很少肯到罗马投票”3/8\n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的直接民主制并没有保障公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即材料反映出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直接民主制对罗马共和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排除B项;奴隶制民主的局限应当是从阶级性方面的分析,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10.D【解析】“倭寇投降”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可知是抗日战争后商讨民主政治的重庆谈判,故D项正确;北平和谈是1949年1月,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是1936年,标志着国共从对峙走向合作序幕,故B项错误;国共合作是国民大革命和抗战时期,故C项错误。11.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不断崛起,故D项正确;A项错误,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B项错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发展;C项错误,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所以答案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12.D【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这体现了联邦制,因此选D.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点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1)君主立宪政体: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和公布法律、决定对外政策等。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各部大臣对宰相的负责。宰相还兼任联邦议会主席,对联邦议会的一切事务有决定权。③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公民选举产生,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无行政监督权。(2)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1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故A项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可知此应为“城市中心论”,它未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国情不符。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C两项,故选D。14.D【解析】材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突出了中非关系对改善中国外交环境的作用,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故A项错误;参加日内华会议主要和西方国家协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故B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70年代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故C项错误;在一些非洲国家支持下,26届联大否决“双重代表权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5.B【解析】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对外政策和指导思想,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答案为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实行“冷战”的信号,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北约组织的建立是冷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加剧了“冷战”的程度,排除D项。【点睛】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1946年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9年北约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在此之后,世界形势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1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B项不对;日记可以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D项不对;材料“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反映了蒋介石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C项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7.A【解析】3/8\n“1+X”是指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的“一超多强”局面,“X”是指其他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的若干个大国。这些国家的实力正在发展变化,因此“X”不是一个固定值。故答案为A项。“一超多强”局面中的“多强”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有关,“X”是一个动态的数值,目前还不能确定X等于几;“多强”是指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少数国家,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18.D【解析】材料叙述了父子的法律责任,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该法律规定的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C项也反映的是该法律规定的表面现象,故C项错误;该法律的不同规定,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符合宋明理学对于礼制的要求,最终导致的是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9.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最早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答案选C选项。A、B项是在19世纪40、5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当时还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D项是在1901年签订是在《马关条约》之后。点睛: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本质是相同的,都为实现其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资本输出主要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开采矿山和办厂权。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20.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所主张的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不是反清复明,A项错误;材料中陈元孝是对“陆秀夫负帝投海”的抗元斗争的歌颂,与BC项无关。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21.A【解析】A项是中国奴隶社会之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贵族政治强化的事件,即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BC项是古代雅典梭伦改革打破奴隶主贵族经济特权和司法特权的事件,D项是古代罗马打破贵族司法垄断的事件,这三项都和题干有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梭伦改革、《十二铜表法》;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22.D【解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1954年宪法的制定就已经意味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所以①错误;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与这部法律的颁布无关,所以②错误。这部法律的颁布有利于农村民主制度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故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23.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中法律的地位。材料强调的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没有体现出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雅典的法律不维护奴隶利益,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是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仅仅是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并未使雅典成为民主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得出当时雅典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选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①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有合扶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②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24.B【解析】3/8\nA项丞相是法定的行政长官,拥有决策大全权。殿阁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军机大臣也是皇帝的秘书无决策权;B项中御史大夫、刺史、监察御史都有监察之智能;C项中三司使负责军事、转运使负责财政、按察使负责监察;D项中太尉、枢密使负责军事,军机大臣仅作为皇帝的心腹,跪受笔录。故本题选B选项。25.A【解析】“刺史”的职责是巡查各地,监督地方官员,与郡守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即“‘刺史’地位在郡守之上”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刺史”有固定的治理地区,即州或部;刺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刺史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点睛】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着重考查汉朝的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地方的郡守和王国诸侯,在地方设置十三个州,每州由中央派一刺史巡查地方,形成了地方的监察制度,后刺史演进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以后各朝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客观上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统一。26.(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区别: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直属于中央),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措施: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设“中朝”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宋朝设“中书门下”,其长官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或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3)观点:中国古代主要是开明君主制,但明清时君主独裁专制。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中的“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地方分权体制……秦统一全国为郡县……”可以分析得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分封制的弊端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来回答。(2)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和唐、宋两朝皇帝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朝增设职位对宰相分权等方面来回答。(3)从材料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以分析得出作者的观点。“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带来的危害来回答。27.(1)矛头:私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日益贫困。(2)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这是切合实际的。新航路开辟后,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的论断不切合实际,因为19世纪工业革命继续走向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中的“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等信息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私有制。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即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来回答。(2)对于《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应当联系所学进行辩证分析。从“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来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切合实际的。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来看,这一论断不切合实际,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在推动生产力继续发展。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