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吉林省辽源市东辽一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2.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②宋朝设置枢密院③明初设殿阁大学士④元朝设置中书省。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4.有著作写道:“明朝初年,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指的是(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功臣勋将5.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都察院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西周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包括( )①多山、多岛、环海②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③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④大河文明和国家统一。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0/307.伯利克里说:“我可以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 )A.全体男子B.全体成年男子C.所有本邦成年男子D.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8.《辞海》对“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充分成熟B.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C.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D.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9.“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10.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D.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11.2022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双方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二十一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下列对于英国政治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光荣革命主要解决了国家政权的归属问题30/30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立宪制的确立C.1721年沃波尔开始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标志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D.英国的国王和内阁首相都掌握国家行政大权1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3.“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C.美国的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15.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16.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是(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B.中国增开了多处通商口岸C.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30/3017.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B.推翻清朝统治C.掀起民主革命D.寻求救国之路18.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对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中共认清了中国的国情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20.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 )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1.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22.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30/30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23.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C.背景是一届人大的顺利召开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24.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25.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B.郑成功收复台湾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26.“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精髓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团结一致D.祖国统一27.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30/30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28.到2022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C.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29.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30.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世界经济全区化的趋势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31.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第二条30/3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1)依据材料一图示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1、图2体现的政治制度。(2)材料二中图3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图4反映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如何设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2.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2022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33.“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30/30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材料二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30/302022-2022学年吉林省辽源市东辽一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再结合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解答】依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推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材料中反映的秦国九代国君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法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反映出宗法制的松弛.故选C. 2.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早期阶级社会”“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解答】30/30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后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夏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一方面扩大疆域,另一方面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ACD都不对,宗法制是强调血缘关系,郡县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故选B. 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②宋朝设置枢密院③明初设殿阁大学士④元朝设置中书省。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朝到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结合汉朝到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的措施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导致王国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①错误,与题干演变特点不一致.宋朝设置枢密院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有利于君权的加强,故②正确,与题干演变特点一致.明初设殿阁大学士是废除丞相制度后,为解决皇帝政务繁忙的问题而设立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③正确,与题干演变特点一致.元朝的中书省享有大权,不利于君权的加强,故④错误,与题干演变特点不一致.故D项正确.故选D. 4.有著作写道:“明朝初年,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指的是(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功臣勋将【考点】1R: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指的是宰相制度.30/30【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长期以来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以加强皇权.胡惟庸案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正如材料“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所言.所以应选B.故选B 5.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都察院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明朝的都察院以及清朝军机处的职能,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限定信息“监察职权”和对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明朝的都察院以及清朝军机处的职能的识记.【解答】注意题干限定信息“监察职权”,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明朝的都察院均具有监察的职能,故①②③正确.清朝的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不具有监察职权,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 6.西周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同时期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包括( )①多山、多岛、环海②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③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④大河文明和国家统一。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考点】41: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分析】30/30本题考查中外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古希腊和中国相比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各种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古希腊和中国相比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各种原因的识记.【解答】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分别是古希腊的地理、政治、经济条件,符合题意.大河文明和国家统一是中国的国情,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故选B. 7.伯利克里说:“我可以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 )A.全体男子B.全体成年男子C.所有本邦成年男子D.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考点】47: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需要对雅典公民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雅典公民的含义的识记和理解.【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制度的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因此公民是指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故D项错误.ABC三项均不符合雅典公民的含义,应排除.故选D. 8.《辞海》对“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充分成熟B.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C.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30/30D.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考点】46:克利斯提尼改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为选举单位;②设立五百人会议;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陶片放逐法.【解答】A项中“充分成熟”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物质文化水平低下,故排除;D项中“严酷性”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某人票逾半数,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召开民众大会…将…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则被放逐国外十年”可知“陶片放逐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雅典民主制度.故选B. 9.“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考点】4D:罗马法.【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根据“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可以看出B错误,应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材料中出现奴隶等,可见并未实现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公民要求法官受理自己的诉讼,必须申明相关情况,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程序.故A项正确.30/30故选A. 10.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D.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考点】4D:罗马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帝国对近代欧洲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解答】A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B项应是地跨欧亚非;C项不属于近代法典;D项正确,罗马法成为后世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故选D. 11.2022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双方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二十一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下列对于英国政治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光荣革命主要解决了国家政权的归属问题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立宪制的确立C.1721年沃波尔开始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标志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D.英国的国王和内阁首相都掌握国家行政大权【考点】6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需要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内容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内容和特点的识记.【解答】30/30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了议会高于王权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即光荣革命主要解决了国家政权的归属问题,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21年沃波尔开始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标志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的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考点】64:英国《权利法案》.【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权利法案》.需要掌握《权利法案》的内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社会发展的角度”、“最大意义”和对《权利法案》的内容和意义的识记.【解答】注意限定信息“社会发展的角度”、“最大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限制国王权利而制定《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B项正确.《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A项错误.C项是《权利法案》对国王约束的内容,不是意义,应排除.“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故D项错误.故选B. 13.“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30/30C.美国的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考点】69:美国《1787年宪法》.【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建立和1787年宪法.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及意义.【解答】从材料中“稚嫩的国家”,成为“超级大国”,这个设计“在二百年前…创造出来”,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而精巧的“设计”应是美国1787年宪法,它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C项符合.ABD项都与“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不符,故排除.故选C. 1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考点】91: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南京条约的附件,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A项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应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应排除.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B. 30/3015.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考点】93:太平天国运动.【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根据题意调动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实质的准确理解.太平天国的这项制度有点类似于“余粮收集制”,所有余粮甚至家禽都要交给国家统一支配,这实质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选B. 16.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是(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B.中国增开了多处通商口岸C.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考点】92: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需要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应排除.故选D. 17.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30/30A.反抗外来侵略B.推翻清朝统治C.掀起民主革命D.寻求救国之路【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99:义和团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斗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清楚图片材料所示三个事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解答】图一是甲午中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图二是《马关条约》迁移引发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示是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三个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抵抗外来侵略.故选A. 18.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考点】9F:辛亥革命的评价.【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由材料“辛亥革命…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选C. 19.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对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0/30C.中共认清了中国的国情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考点】9J: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影响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党的任务变化的因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和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二大”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最低纲领,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才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20.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 )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考点】9S:抗日战争.【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抗日战胜利的意义的识记.【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故①②④正确.③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D项正确.故选D. 30/3021.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考点】C2:俄国十月革命.【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主要考查二月革命的意义.【解答】联系所学,“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说明了二月革命体现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含义是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B正确;AC项与题意明显不符,D项不是二月革命后的实际掌权者,当时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国家实际的权力.故ACD项排除.故选B. 22.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考点】F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F7: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F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理解和识记.【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三大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人民性及民主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排除.1954年还没提出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D项只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排除.故选A. 30/3023.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C.背景是一届人大的顺利召开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考点】F8: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人大召开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1954年12月第一届人大召开有关全国政协职能、作用等知识.解题时注意对题干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材料,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12月第一届人大召开,全国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出现了质疑政协存在的声音,故C项正确.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更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已经建立,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在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但是不参与国家立法,D项“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C. 24.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考点】F7: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分析】30/30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图片中的选民证切入,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思考.【解答】选民证是指经由选举机构依法进行选民资格审查,发给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具有管理国家行为能力公民的盖有选举工作机构印章的证明书.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所以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A. 25.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B.郑成功收复台湾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考点】F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强调了边疆安全使外国无由入侵,是一个国家中枢权威得到巩固和整个国家安全的前提保障,A项是唐朝促进国内民族关系发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C两项都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措施,与材料观点不符,应排除.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实现少数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保障了边疆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 26.“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精髓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团结一致D.祖国统一【考点】FF:一国两制构想.【分析】30/30材料涉及的是一国两制思想体制,一国两制思想在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实事求是思想精髓的表现.【解答】一国两制的思想观点,是根据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史实决定的,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故选B. 27.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考点】FL: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解答】由“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是互惠的.这与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一致,体现了外交国地位、利益平等,故C正确.A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指只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排除.B中不结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维护国家和平的目的,故排除B.D多边外交政策是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多边外交政策中是基本体现.故排除D.故选C. 28.到2022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C.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30/30【考点】FR: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解答】依据材料中“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300多项多边条约”、“联合国维和”的信息归纳可知,这是多边外交的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中“130多个”“300多项”表明,外交涉及的不可能都是世界大国,故B项错误;“联合国维和”、“反恐”不是经济方面,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以上外交对象应该包括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等,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故选A. 29.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考点】U3:美苏冷战.【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具体考查美苏双方冷战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解答】A项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最初信号,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排除;C项“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华约”是苏联对抗美国军事上成立北约的措施,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排除;D项“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与美苏冷战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是正确答案.故选D. 30/3030.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世界经济全区化的趋势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考点】E6:欧洲共同体的形成;D9: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E7:不结盟运动的兴起;E9:苏联解体.【分析】本题以欧洲、日本、不结盟运动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多极化发展趋势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A、材料涉及的主要是欧共体、日本以及不结盟运动,涉及的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欧共体、日本以及不结盟运动,这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历史信息,排除;D、当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强化,而不是形成,排除;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31.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30/30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1)依据材料一图示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1、图2体现的政治制度。(2)材料二中图3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图4反映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如何设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4B: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6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F7: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从古至今的各种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解答】(1)材料一,由图可以得知,分别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雅典民主制;(2)由漫画中“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可知是君主立宪制;由“联邦政府下,立法、行政、司法”可以得出原则,三权分立;(3)由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其制度包括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原则、群众监督、服从法律故答案为:(1)图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图2:雅典民主制;(2)政体:君主立宪制;原则;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设计: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原则、群众监督、服从法律. 30/3032.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2022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考点】93:太平天国运动;9A:辛亥革命.【分析】(1)第一问解答的关键从“农民阶级”“基督教文明”“以反清为斗争目的”切入,结合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思考.第二问解答的关键从“时代特征”切入,结合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行思考;(2)解答的关键是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切入,结合辛亥革命的功绩进行思考.【解答】(1)主要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农民阶级”“基督教文明”“以反清为斗争目的”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问“时代特征”是指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人民在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当时发展资本主义也是潮流.(2)主要考查识记能力.从辛亥革命的功绩进行作答.故答案为:(1)太平天国运动.特征: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革命任务;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0/30(2)政治上,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3.“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材料二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考点】U3:美苏冷战;E5: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分析】(1)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以及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体考查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以及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体考查中国外交不同阶段的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解答】30/30(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据材料“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式提出了杜鲁门主义,要遏制共产主义.故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世界分为两个对立阵营,遏制共产主义.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欧洲采取的措施有: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2)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根据表格材料“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结合所学解读可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采取一边倒政策,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奉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故答案为:(1)观点:世界分为两个对立阵营,遏制共产主义.措施: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2)示例: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30/302022年6月17日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