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区2022届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都江堰、秦长城、大运河、赵州桥、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A.杰出的水利工程B.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C.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君主权力的强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的文明进步D.封建制度的完善4.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内容与条约不相匹配的一项是A.《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B.中俄《北京条约》——设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马关条约》——割让台湾D.《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5.右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示意图(局部)。东北大学从沈阳迁到北平的原因是A.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B.西安事变之后投奔张学良将军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D.积极参加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6.朝鲜决定于2022年3月11日起不再承认已经持续60年的《朝鲜停战协定》的效力。朝鲜将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可在任何时间向任何对象实施精确打击。这里“《朝鲜停战协定》”是哪次战争的胜利成果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甲午战争7.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20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这一“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 B.经济特区开始建立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D.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8.《财富》杂志曾于1995年预言“香港将死”,但几年之后它的编辑总监却称香港为“活力之都”;2022年,澳门也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这充分证明5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功B.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D.“一国两制”正确、英明9.2022年6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登基60周年庆典,但英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而不是伊丽莎白二世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的规定?A.《独立宣言》B.《权利法案》C.《人权宣言》D.1787年宪法10.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美洲史论》中写道:作为“世界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土十倍于西班牙的国土,比西、法、德、英、意五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大一倍半”,“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国家的奠基者”。这位美洲历史上的伟人是:A.玻利瓦尔B.圣马丁C.伊达尔哥D.华盛顿11.2022年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日本在中国钓鱼岛进行挑衅。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A.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C.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 D.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12.始于2022年,发展至今的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探,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欧洲的债务压力。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A.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B.中国经济依附于欧洲经济C.欧亚经济优势消失D.欧洲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9分,第14题8分,第15题9分,共26分)13.2022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一道独特而醒目的海洋文化景观,激起国人对相关历史的追溯。材料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郑和前往西洋……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图1图2材料二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上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材料三5改革开放以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了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的热度不断升温。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中外关系史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2)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图2中粱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3分)⑶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在哪一次运动中实现了海上力量的短暂“复兴”?后来发生的哪一次战争使这一复兴运动遭受重大挫折?(2分)(4)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原因。(2分)14.(8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材料二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材料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共产党人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材料四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请回答:(1)请根据材料一所示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2分)(2)材料二中哪句话可证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2分)(3)材料三中,“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的起点是什么事件?(1分)(4)材料四中“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什么会议的召开为开端?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5(5)依据以上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1分)33.(9分)美丽的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更加美丽,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星球,他说:这个星球不应该叫做地球而应该叫做水球。材料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图一图二材料三: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对建设美丽星球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图三图四(1)观察材料一,世界近代史上,是谁率领的船队绕第一次地球一周,用事实证明了地圆学说?人类能从太空中拍摄这美丽地球的全景照片主要得益于哪一次科技革命?(2分)(2)①图一所示,英国煤产量从1790年后逐年增长,这主要由于哪位机械师对蒸汽机的重大改良?②请写出促使图二石油产量变化的一项发明。(4分)5(3)哪一科学理论的创立为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观察图三和四,以其中一幅图为例说明“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对建设美丽星球是一把双刃剑”这一观点。(3分)测试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CABACBDBAD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