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一中2022-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文科)一、单选题(共13题;共56分)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的M、N两条山脉中( )A. M山脉位于地势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上B. M山脉位于我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上C. N山脉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D. N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2、图中的阴影区域属于(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3、图中的P省区是我国( )A.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区B.壮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C.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D.回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4、该区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下图为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9-\n5、冬季太原气温比大同高,其原因是( )①太原晴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强 ②太原位于河谷,冬季风影响小③太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④太原海拔较高,太阳辐射较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下列关于“晋电外运”对当地的影响不可能的是( )A.建设坑口电站,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B.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加剧当地缺水C.增加煤炭的消耗,扩大了煤炭开采量D.减少煤炭的运输,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我国是农业大国,物产丰富,南北差异大。根据所学回答下列各题:7、读下面四幅我国经济作物分布图,下列排序与图中相符的是( )A.①甜菜 ②油菜 ③棉花 ④甘蔗B.①油菜 ②棉花 ③甘蔗 ④甜菜C.①甘蔗 ②棉花 ③油菜 ④甜菜D.①棉花 ②油菜 ③甘蔗 ④甜菜8、以下农业区与图示符合的是( )①东北三省②长江中下游③南部沿海地区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A.a ①、b ②、c ③、d ④B.a ②、b ④、c ③、d ①C.a ③、b ④、c ①、d ②D.a ②、b ④、c ①、d ③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9、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被破坏⑤土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9-\nA.①④B.①②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10、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冬小麦 水稻B.水稻 小麦C.春小麦 水稻D.谷子 水稻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之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2022年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1、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的差异 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③地形类型的差异 ④劳动力数量的差异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表中甲、丙两省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油菜、黄麻B.油橄榄、春小麦C.花生、甜菜D.棉花、天然橡胶1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C.消费市场广阔D.农业科技先进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22年为基数,2022~2022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风速为3~20米/秒为可利用的风能,据此计算的风能密度称为有效风能密度。读我国有效风能密度(瓦/平方米)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乙15、下列关于风能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地区丰富B.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丰富C.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利用率高D.台湾海峡夏季风能资源大于冬季16、图中甲、乙两地周边地区的风能电站,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其主导影响因素是( )A.有效风能密度B.交通运输C.市场距离D.国家政策-9-\n17、东南沿海地区陆地风能较丰富区面积较小,其主导影响因素是( )A.地势起伏B.经济发达程度C.季风强弱D.人口密度读我国各省电力供应示意图(港澳台数据暂缺),回答下面小题。18、甲、乙、丙依次是( )A.电力短缺区、火电丰富区、水电丰富区B.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水电丰富区C.水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火电丰富区D.水电丰富区、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19、相对于乙图例代表的地区,甲图例代表地区能源的优点不包括( )A.清洁、无污染B.可再生C.开发难度小D.对交通运输的压力不大“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21、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下图示意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2、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因为b河( )A.流域面积大于d河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含沙量大于d河D.流域降水少于d河23、四河流域中开发措施合理的是( )A.a河开发水运,增加通航里程和时间B.b河上游河源地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c河流经经济发达地区河段建水电站D.d河上游建设梯级电站并发展旅游业-9-\n2022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见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江淮地区 B.华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D.川渝地区2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降水B.霜冻期C.光照D.热量26、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 )A.空气水汽含量 B.风速C.太阳高度角D.日出日落方位下图为我国某水库常年平均月均水位变化和月入库水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7、该水库所在地区最可能是( )A.淮河流域 B.太行山区 C.松花江流域 D.青藏高原28、下列关于该水库所在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B.该水库水位随着入库水量的增加而升高C.6-8月水库水位在持续升高D.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多于出库水量第Ⅱ卷 综合题(共3题;共44分)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连年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在这里建起112-9-\n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及其周边区域。(1)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2)分析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如何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4分)3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20分)下图所示的Q地因黄河贯穿,灌溉农业发达,盛产稻米,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R地的人们为了保护铁路不受沙漠侵袭,设置了一种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4分)(2)分析贺兰山西侧沙漠地区降水少的原因。(4分)(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4分)(4)简述Q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气候条件。(4分)(5)简析Q地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对Q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9-\n3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见下图)在开发早期,受地理环境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据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并随着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人口南移,这里变为“鱼米之乡”。而今,随着工商业发展,这里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2分)(2)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6分)(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的有利条件。(6分)-9-\n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地理试卷答案(文科)1、B、2、C3、D4、B5、B6、D7、C8、D9、A10、C11、A12、D13、B14、D15、D16、C17、A18、D19、C20、C 21、D 22、D23、D24、C25、D26、A-9-\n27、A28、C29.(1)塞罕坝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且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生态环境恶劣,干旱、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风蚀、水蚀作用强,土壤肥力低。(6分)(2)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经济林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4分)30.【答案】(1)过度樵采(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分)(2)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地处夏季风在贺兰山的背风坡)。(4分)(3)草削减风力;截留水分。(4分)(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4分)(5)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4分)31.【答案】(1)水系稠密,阻隔交通;土质黏重,开垦困难。(2分)(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系稠密,灌溉水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需求量大。(任答6点即可)(3)河湖众多,发展淡水养殖的水域广阔;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6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