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第14题为选择题,共42分,第15至22题为非选择题,共10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第1至第14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15至22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客观题(共42分)一、(原创)(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骷髅(lóu)自诩(xǔ)骸(hái)骨熨(yùn)帖B.桀骜(ào)秉(bǐn)性蔽塞(sè)镶嵌(qiàn)C.叱咤(zhà)挫(cuò)折藩(fān)篱相似(sì)D.应(yīng)届剥(bō)离纤(xiān)维创(chuàng)伤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编纂告罄砥砺直接了当B.缔造绛紫誉写迫不及待C.怂恿杜撰摇篮销声匿迹D.谬误频繁凋零美仑美奂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垄断煤炭价格。B.紫砂杯具自古以来就为茶器之首,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保健功效,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玻璃、塑料杯具望尘莫及的。C.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D.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所谓全民造句运动,其实是仿造,是模板写作。从最简单的“你妈喊你吃饭”到“我爸是李刚”,到“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这样的造句运动正方兴未艾。B.民国学者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开放精神,他们吸收各种新知识,大胆地结合传统学术,开创了新的学术方法。C.“自媒体”是通往自由的一种方式,用户的选择权空前增加,它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很多垄断和寡头,人们可以尽情地寻找到自己的同类和想要的知识。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10-\nA.我停留在幽静的林间,抬眼望去,往日的绿色,忽然显得那么厚重斑斓。是被秋风所感染,还是绿色已经疲惫?是个性的宣泄,还是世界本身的灿烂?B.在南京天成艺术中心的创始人郭海平看来,精神病人的艺术创作完全发自内心,“这绝非慈善,他们本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C.小小的鞭炮和烟花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刘禹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是唐宋文人的节日喜庆;“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鲁迅)”却是现代志士的悲壮酸楚。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今日的宁海,除去他曾经止宿的梁皇驿之外,准确指认徐霞客留下的_____已不容易。和读经典、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______和弘扬传统文化。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A.行迹延续刮目B.形迹延伸刮目C.行迹延伸侧目D.形迹延续侧目二、(原创)(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7—14题。(一)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节选自《宋史·杨业传》)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素:平日B.间至雁门北口间:道路中间C.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判:兼管-10-\nD.身被数十创被:遭受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①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⑥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9.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B.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C.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D.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20岁时成为刘崇属下,骁勇善战,先为保卫指挥使,后又多次升迁,百姓称他为“无敌”。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入侵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C.杨业认为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D.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二)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全其城全:使……全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C.轼诣武卫营。诣:参观D.吾顾不能为滂母邪顾:反而-10-\n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后以书见欧阳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臣死且不避C.得天下弗为,乃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而卒不得大用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苏轼才学或政绩的一组是()①比冠,博通经史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⑤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程氏赞许苏轼效仿范滂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这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之情。D.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他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第Ⅱ卷主观题(共108分)三、(原创)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本大题共3小题,26分)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分)(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3分)(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3分)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6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郊扉:郊居。作者来京城后寄居于长安东边的灞上。(1)请说出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2分)(2)本诗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0-\n(1)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2)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3)知君何事泪纵横,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4)官贫思近阙,______________。(徐矶《泊舟呈灵晖》)(5)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6)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7)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8)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9)险与远,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原创)(本大题共4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坦然走过乞丐⑴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⑵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⑶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⑷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⑸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⑹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你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出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⑺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⑻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乞讨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⑼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⑽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 ⑾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10-\n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扔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⑿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⒀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⒁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⒂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18.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喜欢张爱玲,将她和“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张爱玲诚实率真的个性;而张爱玲的清高和孤傲恰恰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坦然”的表现。B文中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和细节描写,凸显了乞丐以贫困和身体残疾,对路人造成潜在的逼迫和威胁,为下文朋友的举动及作者的议论张本。C第三自然段中一个女子的讲述,说明了乞丐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乞丐的多变和复杂常常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个女子的婚姻经历就是明证。D.作者把在城市热闹的公共场所乞讨、以博得同情和施舍的乞丐比做“瘤”,认为他们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不应对他们给予任何救助。E.本文直面“乞丐”这个特殊人群,直面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论点的揭示不突兀不强硬,作者是借朋友之口间接阐明了作者认为正确的救助方法和途径。19.本文围绕对待“乞丐”的态度而展开,请就此梳理归纳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20.第(12)自然段说“救助也要有现代意识”,从文章看,“现代意识”主要包含哪些内容?(6分)21.结合下面这则材料,你对作者所推崇的“坦然走过乞丐”有何评价?请简要作答。(6分)《北京晚报》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最新调查显示,北京街头乞丐中,职业乞讨者占2.5%左右,另外有25%的人是因为不掌握其他谋生手段而成为乞丐,20%的乞讨者丧失了劳动力,17.5%的乞讨者则是残疾人。 -10-\n五、(原创)写作(本大题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说:“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飞说:“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如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说:“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戴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迈克尔·戴尔说:“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书写清楚,不少于八百字,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命题人:陈广蜀徐翀审题人:袁敏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22.11.【C】熨yù,秉bǐng,创chuāng2.【C】直截了当,誊写,美轮美奂3.【B】A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儿当作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C不堪设想:对将来的情况不能想象,适用于前景危险或后果很不好的事物,与语境不符;D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对眼前的事物或现象漠不关心,与语境不符。4.【B】A语意重复,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不能和“正”“刚刚”等连用;C搭配不当,“打破”不能和“寡头”搭配;D缺主语,删掉“由于”。5.【C】括号内容是对引用句的注释,移到引号外。6.【A】延续:依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延伸:延长、伸展;侧目: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刮目:彻底改变眼光。7.【B】间:从小路走8.【C】①杨业幼时豪言;④杨业被迫请缨出战;⑥杨业激战场景9.【C】10.【D】王侁使人登台望之,以为契丹已败,欲争其功,领兵离去。11.【C】诣:造访12.【D】而:表转折、却;A以: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B且:暂且,尚且;C乃:副词、才,表判断;13.【A】③欧阳修言,非直接;⑤⑥非苏轼才学政绩14.【B】并非发动富人修筑城墙,而是让他们回城,稳定民心。15.(1)况且我和你在江边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渔樵”“侣”“友”,状语后置各1分)(2)富裕的百姓出城,民心都会动摇,我与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毁城。(“出-10-\n”“败”,宾语前置各1分)(3)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所以”“非常”“岂”各1分)16.(1)(2分)欲济世报国却怀才不遇的悲愤,独在异乡的孤独寂寞,思乡之情。(任答出两种情感2分)(2)(4分)①直抒胸臆,“何年致此身”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②寓情于景,通过描绘灞原秋风秋雨定后雁群频飞/他乡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秋夜寂静,卧听滴露,与僧为邻的景象来寄寓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独在异乡的孤寂。③衬托/以声衬静以滴露之声衬托园空园静 (答出其中两种手法,且能分别结合诗句分析4分)17.(1)凭轩涕泗流;(2)酒酣胸胆尚开张;(3)断肠声里忆平生;(4)地远动愁心;(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6)俯察品类之盛;(7)渺沧海之一粟;(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9)而又不随以怠;(10)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18.【BE】A清高和孤傲不是坦然;C乞丐本身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他是在“不知不觉”和“浑然不觉”中成了“红娘”和“罪人”;D“不给予任何救助”错,文中是指不进行马路边的施舍)19.①首先写对乞丐的救助大多数人都会做。(借张爱玲不喜欢乞丐,写出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多不能像她那样率直,对乞丐还是有帮助的欲望并收获施与的喜悦,或者迫于道德的压力、面子问题也要出手相助)②然后写对乞丐的救助感到不知所措。(听一个女子的讲述,对乞丐救助与不救助产生了茫然和矛盾的心理)③最后写“坦然走过乞丐”(借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的行为和言语,表达了要“坦然走过乞丐”的主旨)20.①真正尊重被救助的对象,使之有尊严②不要获取廉价的心理满足,让辛苦钱用在刀刃上③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救助这些弱者,省去了普通民众对需要救助者的甄别之难④这些慈善机构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要不断完善慈善制度21.①材料显示,将近30%的乞丐是选择不依靠自己、放弃做人的尊严、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过生活的人。所以“坦然走过乞丐”是对乞丐真正意义上的救助,促使他们不要靠出卖自己的尊严来讨生活。慷慨解囊的街头善举,可能会提供一种借此赖以生存、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助长蹂躏践踏自己的尊严、把乞讨作为职业的习气。这些乞丐更多需要精神上的救助,而不是经济上的施舍。坦然走过乞丐,不是冷漠,而是不纵容。②材料显示,将近40%的乞丐是丧失了劳动力或者身体有残疾的人。这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及时的救助和关心,当今中国的救助机制还很不完善,街头方便的随意捐资既可体现人心的善良,也可为贫困的人带去些许温暖。中国社会需要“宁愿上当千次,不让一人寒心”的傻傻的热心人,坦然走过乞丐,是一种爱心的吝啬,是一种“因丑而丢了美”的表现。有泪水在,证明生命还很饱满;有悲悯和同情在,证明心还足够柔软。【参考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10-\n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参考译文】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10-\n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