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课时作业一、选择题(包括8小题。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7~8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1.科学家预测“氢能”将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新能源,目前,有人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以以下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在氢能的利用过程中,H2O可循环使用B.氢气、氧气和稀硫酸构成的燃料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响为:O2+4e-+2H2O=4OH-C.该法制氢的关键是寻找光分解催化剂D.利用光电转化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电解水而获得氢气2.以下现象与电化学理论无关的是()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生铜锈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C.纯锌与稀硫酸反响时,滴少量硫酸铜溶液后速率加快D.银质奖牌久置后外表变暗3.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a为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b为碳棒,关于此装置的各种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12/12\nA.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大B.a是正极,b是负极C.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电子从a极到b极D.a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响4.X、Y、Z、M、N代表五种金属,有以下化学反响:①水溶液中:X+Y2+=X2++Y②Z+2H2O(冷)=Z(OH)2+H2↑③M、N为电极与N盐溶液组成原电池,发生的电极反响为:M→M2++2e-④Y可以溶于稀H2SO4中,M不被稀H2SO4氧化这五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A.M<N<Y<X<Z__________________B.N<M<X<Y<ZC.N<M<Y<X<ZD.X<Z<N<M<Y5.(2022年江苏卷)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关于该电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12/12\nB.电池的负极反响为:C6H12O6+6H2O2-4e-=6CO2↑+24H+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D.在电池反响中,每消耗1mol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22.4/6L6.(2022年黄冈质检)将两个铂电极放置在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通入CH4和O2,即可产生电流,称为燃料电池,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通入CH4的电极为正极;②正极的电极反响是O2+2H2O+4e-=4OH-;③通入CH4的电极反响式是CH4+2O2+4e-=CO2+2H2O;④负极的电极反响式是CH4+10OH-=CO32-+7H2O+8e-;⑤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⑥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A.①③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①②③7.某课外活动小组,为研究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原理,做了以下实验:将剪下的一块镀锌铁片,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入少量食盐水将其浸湿,再加数滴甲基橙试液,按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展实验,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以下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B中导气管中产生气泡12/12\nB.B中导气管里形成一段水柱C.金属片剪口变红D.锌被腐蚀8.(2022年淄博质检)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响为: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放电时负极反响为:Zn+2OH-=Zn(OH)2+2e-B.充电时阳极反响为:FeO42-+4H2O+3e-=Fe(OH)3+5OH-C.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二、非选择题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进展如下系列实验,请分析实验结果后答复相应问题。(1)实验一中铜片、锌片外表均有红色物质析出,电流计指针偏转,但较短时间内电流即明显减小。实验完毕时测得锌片减少了3.94g,铜片增重了12/12\n3.84g,那么该原电池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_____(指参加原电池反响的锌占反响总量的百分率)。(2)实验二中刚将铜、锌片插入溶液中时电流计指针有偏转,但立即就归零了。为什么锌失去的电子不能持续通过导线流向铜极给Cu2+?____________。(3)实验三中盐桥中的K+流向____________溶液(填ZnSO4或CuSO4),如果Zn的消耗速率为1×10-3mol/s,那么K+的迁移速率为____________mol/s。与实验一比较,实验三原电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4)你根据实验一、二、三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10.ZPower电池使用锌聚合物作为阳极、银纳米颗粒作为阴极,其平安性类似于传统的碱性电池,并且其材料95%可回收,该电池的容量比同体积的锂电池高30%。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放电过程可表示为2Ag+Zn(OH)2Ag2O+Zn+H2O。根据上述信息答复以下问题:(1)电池在放电时,作为负极的是____________,电极反响式为______________;正极电极反响式为____________。(2)该电池属于____________性电池(填“酸”、“碱”或“中”)。(3)写出充电时的反响式:阳极:____________;阴极:____________。11.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设计实验验证Fe、Cu的金属活动性,他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有关实验工程:12/12\n方案Ⅰ:有人提出将大小相等的铁片和铜片,分别同时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据此确定它们的活动性。该原理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案Ⅱ:有人利用Fe、Cu作电极设计成原电池,以确定它们的活动性。试在下面的方框内画出原电池装置图,标出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并写出电极反响式。正极反响式:____________;负极反响式:____________。方案Ⅲ: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再设计一个验证Fe、Cu活动性的简单实验方案(与方案Ⅰ、Ⅱ不能雷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反响原理:____________。12.(2022年枣庄质检)将干净的金属片A、B、C、D分别放置在浸有食盐溶液的滤纸上面并压紧(如以以下图所示)。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金属电流方向电压(V)ACu→A/+0.78BB→Cu-0.1512/12\nCCu→C+1.35DCu→D+0.30已知:构成两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请依据表中数据判断:(1)____________金属可能是最强的复原剂。(2)____________金属一定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3)假设滤纸不用盐溶液浸润而改用NaOH溶液浸润,那么在滤纸上能看到有蓝色沉淀析出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金属对应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响为:负极: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解析:选项A,H2O分解产生H2和O2,H2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反响释放能量同时又生成H2O。选项B,在酸性环境中正极的电极反响为:O2+4e-+4H+=2H2O。选项C,由图可知,寻找适宜的光分解催化剂,可使水的分解速率加快。选项D,利用光电效应产生电流而电解水获得H2。答案:B2.解析:选项A中黄铜是铜锌合金,可以构成原电池,但锌比铜活泼,被腐蚀的是锌而不是铜,故不易产生铜锈;选项B中生铁是铁碳合金,可构成原电池使铁腐蚀生锈,软铁芯几乎是纯铁,不构成原电池;选项C在含锌的稀硫酸中参加CuSO4溶液后,发生反响:Zn+CuSO4=Cu+ZnSO4反响置换出的铜附着在锌外表,构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加速了H2的产生;D项中银质奖牌是较纯的银制作的,不构成原电池,久置后变暗是银跟空气中多种物质反响造成的。答案:D12/12\n3.解析:电池反响式为:M+nH+=Mn++n/2H2↑,溶液中H+浓度减小,pH增大,故A项正确;因a活泼而b不活泼,故a为负极,b为正极,a极上发生氧化反响,导线中电子从a到b,所以B项不正确,C、D两项均正确。答案:B4.解析:由①知:X>Y,③知M>N;M不被稀H2SO4氧化,说明是H以后的金属,Z和冷水反响,说明是比较活泼的金属,故Z>X>Y>M>N。答案:C5.解析:该燃料电池的原理为C6H12O6+6O2=6CO2+6H2O,根据总反响方程式可书写出电极反响方程式,负极为C6H12O6+6H2O-24e-=6CO2↑+24H+,正极为6O2+24e-+24H+=12H2O,从电极反响方程式易知H+应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从总反响方程式可见每生成1molCO2消耗1molO2。答案:B6.解析:一般说来,能自发进展的氧化复原反响,在理论上都可设计成原电池。在反响中,电子从发生氧化反响(失电子)的负极流出,经过外电路流向正极(多为不活泼电极,离子或物质在该正极上得电子,发生复原反响),同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不断移向负极、正极,构成闭合回路。据题意知发生的反响为CH4+2O2=CO2+2H2O,反响产生的CO2,处于KOH溶液中,又会转化为CO32-,故④是正确的。③O2得e-被复原,作正极。④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受溶液(原电池内电路)中电流方向影响,内电路电流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故在溶液(原电池内电路)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答案:B12/12\n7.解析:铁—锌—NaCl溶液构成原电池,由于溶液显中性,锌又比铁活泼,只能是锌作负极,铁作正极,在负极上发生Zn=ZN2++2e-,正极:O2+2H2O+4e-=4OH-,所以在A中由于其中的氧气作氧化剂而使锥形瓶内气体的量减小,压强也减小。导致B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而使导气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同时锌被腐蚀,金属片上由于O2得到电子,使金属片剪口处溶液c(OH-)增大,使得溶液显碱性,遇到甲基橙试液变黄色。答案:AC8.解析:高铁电池放电时为原电池,充电时为电解池。根据原电池反响原理,放电时负极反响式为Zn+2OH-=Zn(OH)2+2e-,用总式减去负极反响式即得正极反响式:FeO42-+4H2O+3e-=Fe(OH)3+5OH-。充电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响,故B错。放电时每转C6H12O6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2-被复原。答案:BC9.解析:(1)Cu片质量增加是溶液中的Cu2+在Cu极上获得电子变为Cu;而Zn失去电子,其物质的量等于Cu2+获得电子的物质的量,即参与形成原电池的n(Zn)=n(Cu)=3.84g/64g·mol-1=0.06mol,其质量=0.06mol×65g·mol-1=3.9g。实际测得锌片减少了3.94g,说明局部Zn直接与Cu2+发生置换反响在Zn片上析出Cu,由反响:Zn+Cu2+=Cu+ZN2+,结合差值法可得Zn的质量=3.94g-3.9g/65g-64g×65g=2.6g,参加反响的Zn的总质量=3.9g+2.6g=6.5g,所以原电池的工作效率=3.9g/6.5g×100%=60%。12/12\n(2)将铜、锌片插入溶液中的瞬间,Zn、Cu之间存在电势差,能产生短暂的电流,但整个装置不能形成闭合的回路,所以立即就归零了,锌失去的电子就不能持续通过导线流向铜极级Cu2+。(3)实验三中,Zn为原电池的负极,其电子沿着KCl溶液流向Cu,Cu极上富集有大量的负电荷,所以带正电荷的K+向CuSO4溶液迁移。根据电荷守恒可知K+的迁移速率为Zn的消耗速率的两倍,即为2×10-3mol/s。比照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特点可知,实验三中Zn片没有直接插入CuSO4溶液中,Zn不能直接与Cu2+发生置换反响而大大提高了原电池的工作效率。(4)根据实验一、二、三的现象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应用即可分析得出结论。答案:(1)60%(2)未形成闭合的回路(3)CuSO42×10-3Zn和Cu2+不直接接触发生置换反响,电子只能通过导线发生转移(4)Zn的活泼性比Cu强,原电池需形成闭合回路才能产生持续电流或正、负极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时工作效率降低10.解析:(1)明确电池放电的过程即发生原电池反响的过程,其电池反响方程式为:Zn+Ag2O+H2O=2Ag+Zn(OH)2,被氧化的Zn为负极,那么Ag2O为正极。(2)从产物分别为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的实际来看,该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应为碱性。(3)充电时发生电解池反响,Ag/Ag2O为阳极,Zn/Zn(OH)2为阴极,分别发生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答案:12/12\n(1)ZnZn+2OH-=Zn(OH)2+2e-Ag2O+H2O+2e-=2Ag+2OH-(2)碱(3)2Ag+2OH-=Ag2O+H2O+2e-Zn(OH)2+2e-=Zn+2OH-11.解析:方案Ⅰ利用金属能否与酸反响说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是可行的,Fe+2H+=Fe2++H2↑,而Cu不与稀H2SO4反响。方案Ⅱ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两极活动性关系比较Fe、Cu活泼性也是可行的。可将Fe、Cu用导线相连插入同一H2SO4溶液,有气泡产生的为正极,不活泼。方案Ⅲ答案较为开放,可用Fe与CuSO4溶液的置换关系说明Fe比Cu活动性强,也可电解FeSO4和CuSO4混合溶液,阴极先析出Cu来说明Fe比Cu活泼,前者更简单。答案:方案Ⅰ:Fe+2H+=Fe2++H2↑方案Ⅱ:2H++2e-=H2↑Fe=Fe2++2e-方案Ⅲ:取无锈铁棒插入CuSO4溶液,假设铁棒外表覆盖一层铜,说明Fe比Cu活动性强Fe+Cu2+=Cu+Fe2+12.解析:(1)两极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电压表读数越大,表中四个原电池,电压数值绝对值C最大,且C中电子流动方向由C→Cu,故C的复原性最强。(2)B中电压为负值,电流方向应Cu←B,构成原电池后,Cu作负极。故B不会与CuSO412/12\n发生置换反响。(3)如改用NaOH做电解质,在滤纸上能看到有蓝色沉淀,溶液中应有Cu2+生成,Cu作负极,为B。负极:2Cu+4OH-=2Cu(OH)2+4e-正极:O2+2H2O+4e-=4OH-答案:(1)C(2)B(3)B2Cu+4OH-=2Cu(OH)2+4e-O2+2H2O+4e-=4OH-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