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2.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4..中国古代有一官职为“拾遗”,“拾遗”如东西掉了重新捡起,这是指皇帝遗忘了什么,他可以提醒他。“补阙”是指皇帝有了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定名正义。这两种官职的职能是A.监察B.谏议C.行政D.司法5.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6.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12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7.“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A.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B.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8.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B.“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C.“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9.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破的,它们是A.《海国图志》、《天演论》B.《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C.《孔子改制考》、《天演论》D.《变法通议》、《新青年》10.下列条款中体现出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新特征的是A.……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B.……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C.大合众国船只进通商各港口时,必将船牌等件呈交领事官,转报海关……12D.……于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11.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到了中国内地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12.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1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14.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疚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强调辛亥革命导致皇权思想泛滥15.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A.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结构B.取代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方式C.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政策调整的产物D.容易形成农业生产的垄断性经营16.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12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17.罗马帝国皇帝查斯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B.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C.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D.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18.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19.以下为四国宪法条款内容,按照颁布时间从早到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③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一切案件,其初审权属于最高法院。④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20.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英国革命中的冲突势力"图9来说明英国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性质。作者在此12A.否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B.用唯物史观解释英国革命性质C.认为英国革命是多元发展的结果D.解释方法深受社会史观影响21.《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22..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名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1787年颁布1870年颁布1954年颁布制定机构制宪会议制定国民议会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特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体现直接民主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评价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A.颁布时间B.特点C.制定机构D.评价23.以下是1850—1990年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对此评述有误的是A.美国内战(1861——1865)后其经济实力迅速上升B,1929一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削弱其经济实力C.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使其经济达到最高峰D.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实力下降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24..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1943年提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概念,在其后195412年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认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李约瑟的观点①体现了以全球视角观察世界的思想 ②冲击了“欧洲中心论”的西方史学观 ③客观上符合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潮 ④开创了以文明史观分析历史的先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C.政治文明D.社会文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道小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26题14分,27题13分,28题8分,29、30为选做题,学生任选其一,计15分。共计50分)26(14分)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赶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12——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材料三: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都与沿海存在差距。能较快扩大开放,转换机制,吸引海外资金和技术,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还是沿海地区。” ——夏禹龙《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和国际法的角度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6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在改革开放的前期,为什么对外开放的重点选择在沿海地区?(4分)27.(13分)曾经,世界是“欧洲”的。一度,世界是“美国”的。又有人说,将来的世界是“新兴国家”的。对于这样的变化,欧洲诸国正努力整合为一体,力图打造成一个“超级大国”,一个能恢复昔日欧洲荣耀的“大国”。也唯有如此,欧洲诸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2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西欧出现了新的趋势----在发达国家间建立起国家机制。——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材料四欧盟议会的资深议员菲利普·赫尔佐格早在1999年写的《为了欧洲民主的宣言》一书中就认为:欧盟诸国各不相同,但由于“共同的价值观”才走到一起。他说:“这些共同的价值观首先是基督教,接着是文化启蒙,尤其是对民主的发明。”然而,现实是,欧盟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如果说这些利益在常态下尚可协商解决的话,那么在非常态的金融危机下,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便会愈演愈烈,以至于到现在难以调和的地步。——法国索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赵永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1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洲现代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主要表现。(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3分)(4)材料四反映了欧洲联合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1分)因此,不少人认为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也有人认为渡过危机后的欧洲,一体化将得到加强。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3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塔哥拉12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导致普罗塔哥拉对神持怀疑态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4分)(选修部分共有两道大题,任选一道,计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9.(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长时间以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请回答:(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分)12(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6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0.(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它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五,他们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摘自《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材料二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摘自《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为实现长久和平,《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哪些现代国际关系准则。(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大西洋宪章》和《开罗宣言》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9分)12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考试答案一、选择题(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BCBBBDABCDDAA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DBCBCCCAAD(必修部分)(4)问题: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欧债危机继续蔓延,严重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1分)看法一:挫折或倒退。各国历史文化差异;成员众多,利益纷争,难以协调;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依然存在;外来势力的影响。(只答观点不论证,不给分。任答3点得3分)看法二:加强。各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欧盟综合实力强大,一体化程度高;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世界发展潮流。(只答观点不论证,不给分。任答3点得3分)1228.(8分)(1)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复苏。(2分)(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2分)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2分)【选修部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