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一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B.齐C.燕D.宋2.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官吏令丞录事府史监事典事价人掌固人数1—32—61—23—93—161—61—41—101—3官品六、七品八品无无无九品无无无A.官市的政治属性B.城市建设的成就C.商品经济的繁荣D.市场管理的规范3.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4.“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5.“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6-11-\n.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7.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这说明A.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B.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C.血缘是城邦维系纽带D.小国寡民是民主政治基础8.“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A.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C.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D.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10.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11.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生产力的发展 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12.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11-\n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13.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14.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 料结 论A《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B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D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15.《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1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引文表达的深层含义是-11-\nA.美国照搬了英国、法国的民主模式 B.美国的民主突出了民权C.政治妥协对实现民主的重要性 D.主张继续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17.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A.③ B.②③ C.① D.④18.唐中宗曾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但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C.三省六部制瓦解D.科举选官尚未实施19.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世界市场逐渐发展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驰20.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21.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11-\n22.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断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B.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2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材料反映出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政策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官员的思想相一致24.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期曾上书李鸿章,赞赏李等洋务派“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意思的是A.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洋务运动 B.孙中山肯定洋务运动全面改革C.洋务派的活动引发社会变革 D.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25.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二、材料题(共3题,26题18分,27题20分,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11-\n材料一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材料二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据此指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材料三“大臣法,小臣廉”,“大臣贪浊而日在高位,则小臣得于观感之下者,将无不唯利是图矣。京官贪浊而安处无事,则外官被其鼓动饮风者,亦无不唯利是图矣”。材料四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但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清帝国更是如此。原因如下。第一,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理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第二┅┅“近日言官卖折之风甚火。┅┅大抵皆以贿赂陈奏者也。┅┅明言官多争意气,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耻之甚!”┅┅第三,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政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手中┅┅┅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6分)(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材料三中提出的反贪思路是什么?为什么?(6分)(3)据材料四,概括晚清政府反贪成效不彰的原因。(6分)-11-\n27.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地点80年代初状况80年代末状况山东土纱每百公斤6两白银,洋纱3两多浙江鄞县家庭纺织业发达“百里不闻机声”江西茶叶每公斤700文茶叶每公斤640文广西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企业性质行业工人人数外商企业近代企业34000人洋务企业军事工业9000至10810人(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000人)民用工业5500至6000人采矿业16000至20000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近代企业27250人(厂均100人)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地区性质企业名称京津地区洋务企业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民族资本企业贻来牟机器磨坊长江流域洋务企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民族资本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南通大生纱厂-11-\n东南沿海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局、基隆煤矿民族资本企业陈联泰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3分)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3分)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8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12分)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11-\n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二、海禁与“倭寇”………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大学中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11-\n余江一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答案选择题1---10DACBDCADDD11--20BDCBCCABBC21--25DCCAB材料题:26(1)核心观点:通过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2分)佐证: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立刺史,成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员;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监察地方长官。(4分,任答2点即可)(2)前提:最高统治者自己要首先做到廉洁自律,方能贯彻政令,建立廉洁政府。2分思路:治贪以高官为重点。2分原因:高官影响大,对下面起示范作用,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2分(3)原因:行贿受贿成为官场习惯;反贪人员本身贪腐;缺乏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缺乏民主和舆论监督。6分27(1)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冲击自然经济。(3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加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3分)(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来资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的船坞和工厂里。(3分)原因:此时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发展,机器工业增多。(3分)(3)从规模看:规模小;从地域看,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商口岸);从行业看,以轻工业为主;从关系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每点2 分,答对三点即可)28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分)理由:朱元璋明朝建立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4分)-11-\n增加内容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理由: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分)增加内容三: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理由: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为李贽;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给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