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 )是规定国家机关职权的根本法律依据?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我们学校门口,有一些车辆乱放造成交通拥堵,这件事应该找( )部门来解决。A.交通管理B.市场管理C.卫生管理3.梁思源的姐姐大学毕业求职时,看到县财政局公务员招聘条件之一是“仅限男性”。这违反了公民的( )。A.休息权B.物质帮助权C.平等权4.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5.王静放在楼下车棚的电动车被人偷走,她发现附近泥地上留有鞋印,于是在向派出所报案时她可以提供的证据是( )。\nA.合同B.录音C.证人证言D.鞋印6.( )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A.民法B.刑法C.宪法D.司法7.规范调整人们行为的是( )。A.纪律B.法律C.道德8.下列( )不是中国公民。A.华侨B.未满18岁的人C.外籍教师D.犯罪被无期徒刑的人9.下列关于国家设立宪法日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的社会氛围B.仅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C.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D.有助于形成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n10.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总体上( )。A.解决了温饱问题B.跟其他国家还相差很远C.实现了小康D.还处在贫穷落后的状态二.填空题(共10题,共42分)1.( )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2.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 )、( )、( ),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 )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3.所有( )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4.( )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6.在家里,我们是( );在学校,我们是( );在商场,我们是( )。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 )。7.日常生活中,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求,依法有权查验居民的( )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 )义务。8.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 )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 )不断改善,( )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9.权利不是( )的,而是有界限的。10.《( )》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我国刑法制定的法律根据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2.国家宪法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我们对宪法的认识,不能止于这一天。 ( )3.犯罪后被判刑,就失去公民身份了。( )4.我们要增强权利观念,义务观念无所谓。( )5.世界各国对于本国国籍的取得方式,丧失原因,管理措施都是一样的。( )\n6.签订平等、互利的合同,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买卖行为的顺利进行。( )7.当我们遭遇侵害时,应当冷静应对,尽量避免危险,设法逃离现场,及时报警求助,以保证自身安全。( )8.我国居民的身份证号码是唯一的、终身不变的号码。( )9.1954年颁布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0.世界各国只有中国设立了宪法日。 ( )四.连线题(共2题,共12分)1.连线魔方。2.牵线搭桥。\n五.简答题(共5题,共26分)1.联系生活实际,简要写一写法律的作用。2.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请你为国家宪法日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想一想,说一说。如果没有法律约束,上述场所将变成什么样子?4.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哪些权利?5.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曾说过“一民之轨,莫如法”,谈谈你的理解。\n六.辨析题(共1题,共5分)1.设立宪法日具有什么重要意义?七.材料题(共1题,共8分)1.案例:寒假里,为了小学生仔仔的出行方便,仔仔妈妈下载了共享单车APP,用自己的名字为仔仔注册了账号,10岁的五年级小学生仔仔已经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自由“骑行生活。”用你学到的法律知识分析仔仔和妈妈的做法合理合法吗?你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呢?八.综合题(共3题,共24分)1.2016年,全国法院一审开庭审理省部级及以上落马官员42人。(1)上述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2)上述材料直接表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2.某校中学生张某骑自行车上学,路上因闯红灯被交警拦住,并受到了交警的批评。张某来到学校,又因没完成英语老师布置的作业,受到了英语老师的批评。然而张某却说:“做作业是我的自由,成绩好坏是我个人的事,不用你管。”下午,张某因违反校纪,班主任老师让其回家请家长,由于家长不在家,他便抱起足球到楼下草坪上踢了起来,被小区管理员狠狠地批评教育了一番。晚上在家,父母知道了张某一天的表现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张某感叹道:“我真是倒霉透了,一点儿自由也没有!”(1)张某认为自己“倒霉透了”,这种观点对吗?假如你是张某的同学,请你帮他分析一下他“倒霉”的原因。(2)公民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3)张某一天的经历对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有何启示?3.现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到海外留学、务工和执行公务的人员越来越多,以下是中国公民在外国的行为,在对的括号里面画“√”。( )要遵守当地的法律。( )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餐厅吃饭时很大声。( )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文化和历史。\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C4.A5.D6.A7.C8.C9.B10.C二.填空题1.人权2.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宪法3.社会成员4.刑法;民法 5.中国共产党6.孩子;学生;顾客;公民7.身份;法定8.法治;文化;生活;生态9.绝对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如图:\n2.如下:五.简答题1.1、指引作用。这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这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3、预测作用。这是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4、强制作用。这是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5、教育作用。这是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2.弘扬宪法精神,争做法治好少年。3.如果没有法律,上面这些地方可能就会一片混乱,没有秩序,有可能会出现安全事件。4.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5.要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手段了。六.辨析题\n1.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普及日、教育日、深化日,有助于形成我国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七.材料题1.妈妈和仔仔的做法不合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10周岁的仔他骑车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有可能会对自己、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仔仔妈妈的行为是不妥的,父母应引导教育子女遵守规则,安全健康成长。建议:妈妈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帮助仔仔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八.综合题1.(1)材料中国家依法打击制裁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不因违法犯罪分子是官员而免于处罚,表明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表明法律的作用是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和谐。2.(1)张某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他“倒霉”是因为没有忠实履行义务。(2)遵守交通规则、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纪律等是法律要求我们做的,我们必须做到,而张某没有做到。破坏草坪是法律禁止做的,但张某却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3)作为公民,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3.(√)要遵守当地的法律。(√)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餐厅吃饭时很大声。(√)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文化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