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下列情景不属于民法范畴的是( )。A.小黎的妈妈为小黎购买了一份意外保险,正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签订合同。B.邻居小马在上班的路上遭遇了交通事故,法院判决肇事司机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C.区政府在房屋拆迁的过程中毁损了王奶奶家屋内的合法财产,予以赔偿。D.二叔的健身房开业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为他颁发企业营业执照。2.在我国,下面( )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犯了法,被行政拘留的中国公民B.在国外居住的年满18周岁中国公民C.具有中国国籍的小学生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你认为( )是正确的。A.爸爸酒后不开车B.小明被邻居家的狗咬伤了,只能自认倒霉C.同学欺负我,我就告诉家长去揍他D.公共设施,成人爱护4.( )是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A.签发机关B.公民身份号码C.有效期限5.李奶奶卧病在床,他的儿子和女儿轮流在床前伺候,照顾的非常细心,这里他的儿女履行了( )。A.人身自由权\nB.赡养和扶助父母的义务C.文化权利6.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B.寻找机会用更严厉的手段报复对方C.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D.采取忍让退避的方式7.“当兵去!”体现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是( )。A.依法纳税B.依法服兵役C.遵守公德8.以下没有选举资格的是( )。①70岁的老人②12岁的小学生③25岁的成人④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9.(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A.刑法B.宪法C.道路交通安全法10.如果爸爸就职的公司拖欠爸爸工资,可能会用到哪部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二.填空题(共10题,共48分)\n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 )的使命。2.留守儿童是指( )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 )周岁的未成年人。3.公民享有人身权、( )、( )和( )、( )以及参与经济、文化、( )等各项权利。4.我国现行宪法是( )年( )月( )日颁布的,本学期我们将迎来第( )个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5.每年农历的( )为老年节,( )是世界人权日。6.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 )的。7.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 )、( )、( )等权利。8.道德与法律,是最基本的社会( )。9.法律规范着我们的( ),保护着我们的( ),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0.宪法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具有最高的( )、( )、(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即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2.日常生活中,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法有权查验居民身份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 )3.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 )4.无论国籍、只要在我国长期居住,就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5.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可以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6.社会成员都要避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已的义务,但有些人除外。( )7.刑法是规定日常生活秩序和约束行政机关权力的法律。( )8.如果我被别人家的狗咬伤了,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认倒霉。( )9.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的义务。 ( )10.公民可以先享受权利、后履行义务。( )四.连线题(共2题,共15分)1.把下列情境与宪法规定的相关权利连起来。\n2.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具体落实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人生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财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女性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物质帮助权五.简答题(共5题,共29分)1.身份证的用处有哪些?(列举五条)2.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你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说说在以下环境里会涉及到哪些法律?答:(1)工厂里:(2)道路上:(3)超市内:(4)学校中:\n3.居民身份证上有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等信息,应注意保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害自己或家庭的利益。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4.国籍的取得方式有哪些?5.作为小学生,我们享有哪些权利?(至少列举出三种)六.辨析题(共1题,共8分)1.小明说:“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小红说:“法律只约束那些干坏事的人,而我们都是遵纪守法的人,所以法律离我们很远。”小明和小红谁说的对?为什么?七.材料题(共1题,共8分)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北京学生梁帆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去荷兰参加会议。一进会场,只见宾馆门前的栏杆上,几十面色彩缤纷的各国国旗迎风招展,但没有看到中国的五星红旗。他震惊了,立刻找到会议的组织人员说:“一定要升起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因为我在这儿!”梁帆的庄严声明受到重视,五星红旗终于飘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梁帆也受到了外国人的敬佩,被称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1)“因为我在这儿”‘梁帆亮明的身份是什么?(2)梁帆履行了哪项公民基本义务?八.综合题(共3题,共24分)1.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家庭:( )、( )。学校:( )、( )。社会:( )、( )。2.结合资料,完成:\n\n1.请你对照以上《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目录,找一找,下面这些情景分别是哪项人权?将其填在相应的括号内。上周学校举办人权讲座,邀请一位教授给我们讲人权知识。( )小明家附近新建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周末可以去那里看书。( )爷爷住的村子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现在自来水的水质好多了。( )我的家乡西藏有学校实行汉藏双语教学。( )作为公民,经常登录政府网站查询政府公布的要闻动态。( )表姐今年上大学,她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不用担心学费问题了。( )2.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已经参加了20余项国际人权条约,用连线的方式把下列公约对应的内容连起来。\n3.2016年,中国女排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奥运会上夺得冠军,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倍感骄傲与自豪。请你以“我是中国公民”为主题开展一次探究活动,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1)我知道:什么是中国公民?中国公民身份取得的方式有哪些?请把你的了解写下来吧。(2)我骄傲:除了体育领域,还有哪些领域的成就让你体会到了作为中国公民的骄做与自豪呢?请列举你最熟悉的两个领域的成就,表达你的自豪之情。(3)我担当:走出国门,每个人都代表中国,都是中国的名片。如果你到了外国,你会怎么做呢?请写出你的行动计划。(至少3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A4.B5.B6.C7.B\n8.D9.B10.C二.填空题1.中国公民2.父母;163.财产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生活4.1982;12;4;6 5.九月初九;12月10日6.界限7.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8.规则9.行为;权利 10.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小亮的爷爷今年年80岁,他领取了当地政府发族的高龄津贴----物质帮助权;家琪的爸爸工作的公司要求员工工作12小时,还没有加班费----劳动权;小明给同桌同学起外号叫“大傻”---名誉权;月月设问姐姐大学毕业,考工作时,看到要求“仅招男性”---平等权;晓红在教育局长留言板就校园环境提建议----建议权。2.如下:\n五.简答题1.①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②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③在火车站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④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⑤在邮局寄物品。(答案有道理即可)2.(1)工厂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道路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3)超市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学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①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以及,其他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不要随意乱扔。不要随意透露或在网上发布单据的二维码、条形码等。②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在含有身份信息的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某某用于某某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③身份证丢失,要及时到公安机关挂失。④身份证最好不要借给他人使用。如果请他人代自己办事,也要托付给信任的人。4.(1)以出生的方式取得国籍;(2)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国籍。\n5.小学生享有国家规定的一切正当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身体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六.辨析题1.小明说的对。法律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法律一方面惩罚犯人,另一方面保护好人,所以法律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七.材料题1.(1)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八.综合题1.被扶养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人身安全权;财产权2.1.工作权利;文化权利;健康权利;少数民族权利;表达权和监督权;受教育权2.3.(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2)①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华民族实现了举办奥运会的百年梦想;②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最大载人下潜深度记录。(3)①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文化和历史;②遵守当地法律;③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