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A.刑法B.民法C.宪法2.根据( ),立法机关可以制定很多法律。A.道德B.社会舆论C.刑法D.宪法3.下列不属于居民身份证上的信息是( )。A.民族B.姓名C.职业4.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应该依据( )申请劳动仲裁。A.《侵权责任法》B.《治安管理处罚法》C.《劳动法》D.《行政诉讼法》5.2014年,我国将( )设立为国家宪法日。A.12月12日B.12月4日\nC.1月4日D.2月20日6.人们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是( )。A.刑法B.民法C.行政法D.婚姻法7.下列关于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宪法规定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内容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宪法必须依据民法制定8.身份证的用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B.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C.在机场办理登记手续D.去菜市场买菜9.姐姐大学毕业看到公司招聘条件之一是“仅限男性”,依据宪法第二章规定,以上情境对应公民的( )。A.休息权B.物质帮助权C.平等权10.人民通过( )管理国家。A.民主投票选举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nC.政府机构和公安机关二.填空题(共10题,共48分)1.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 )。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 )。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 )。2.居民身份证上有( )、( )、( )等信息,应注意保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后,被( )利用,损害自己或家庭的利益。3.(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 )和( )的集中体现。4.为国家( )、民族( )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使命。5.依据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 )和( )。6.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 )的。7.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 )权益,维护( )秩序。8.( )和( ),是基本的社会规则。对社会而言,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9.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法律——( )、( )、( )。10.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 )、财产权、( )等权利,学习知识、快乐成长。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中国公民在境外也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 )2.居民身份证上有姓名、生日等信息,应注意保密。( )3.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追究。( )4.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 )5.身份证是我们在海外证明中国国籍和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 )6.我们还是小学生,不需要了解法律。( )7.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可以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9.遵守公共秩序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10.宪法规定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 ( )四.连线题(共2题,共8分)1.连线魔方。\n2.连线魔方。身份证号码 含义第1—6位 地址码第7—14位 校验码第15—17位 出生日期码第18位 顺序码五.简答题(共5题,共35分)1.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国家宪法日,班主任交代给你一个任务,向全班同学宣传宪法的知识。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来向大家宣传呢?2.读一读,想一想。宪法是法律的法律。——马克思\n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毛泽东你对上面这两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的?4.“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的合法自由和权利。”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假期与父母一起外出旅游,有哪些法律在保护我们平安?六.辨析题(共1题,共5分)1.周六晚上,公司职员小辉请同事到他家小区的空地开生日晚会。他们高谈阔论,大声喧哗,直至深夜,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强烈不满。为此小辉很困惑。公共空间人人享有使用的权利,为什么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七.材料题(共1题,共6分)1.活动园。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在这天,六(1)班以“人权保护在身边”为主题召开班会,同学们列举了自己身边的人权保护事例。请你对照《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目录,找一找他们说的分别是哪项人权,然后再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人权保护事例。(1)我表姐今年上大学,她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不用担心学费问题了。(2)我家旁边新建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周末我可以去那里读书。(3)我作为校报小记者,经常登录市政府的网站查询政府公布的要闻动态。(4)我爷爷住的村子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现在自来水的水质好多了。(5)在我的家乡西藏,很多学校都实行汉藏双语教学。(6)上周学校举办人权讲座,邀请了一位教授给我们讲人权知识。八.综合题(共3题,共30分)1.认识居民身份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自愿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n(1)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知道多少?(至少写出两点)(2)在生活中,身份证有哪些用途?(至少写出三条)2.观察下图,完成问题。(1)说一说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原因是什么。(2)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身份信息?3.结合不同的情景,看看对应的是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和义务,分别将字母序号填在( )上。A.物质帮助权B.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E.服兵役的义务F.监督权 G.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 H.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妈妈被选为地方人民代表,她享有( )。2.李奶奶病了,她的儿女轮流照顾她。对应的是( )。\n3.爷爷今年80岁了,他领取了当地政府发放的高龄津贴,他享有( )。4.小张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部队里训练,对应的是( )。5.我们每天按时到校上学,享有( )。6.小丽的爸爸经常登录政府网站查看要闻动态,他有( )。7.小明和同学在车站等车,排队上车,对应的是( )。8.丁丁的爸爸在军事研究所工作,每次别人问起他妈妈关于爸爸工作情况时,妈妈都说:“对不起,无可奉告。”对应的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C4.C5.B6.B7.B8.D9.C10.B二.填空题1.对错;方向;后盾2.姓名;生日;家庭地址;不法分子3.宪法;党;人民意志4.富强;复兴5.选举权;被选举权6.一致7.合法;公共8.道德;法律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0.人身权;受教育权三.判断题1.√\n2.√3.√4.×5.×6.×7.×8.×9.√10.√四.连线题1.如图:2.如图:\n五.简答题1.编制宣传宪法的标语;办一期有关宪法知识的黑板报;举办一次班级宪法知识竞赛。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同时,宪法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成、法律地位。3.生活中,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例如,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4.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5.《道路交通安全法》《刑法》《民法》《旅游法》等。六.辨析题1.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宪法规定,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因此,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滥用权利。七.材料题1.以上事例分别说的是受教育权、文化权利、知情权、基本生活水准权利、受教育权和知情权;人权保护事例:我们经常登录政府网站去浏览政府信息,还给市长打热线电话提出自己的意见。八.综合题1.(1)①身份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②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③第1-6位是地址码;④第7-14位是出生日期码;⑤第15-17位是顺序码;⑥最后一位是校验码等。(2)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办理登机手续;在火车站自动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在邮局邮寄物品等。2.(1)随意丢弃车票的做法不合适,因为车票上有身份证号码、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等信息,这些信息应注意保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害自己或家庭的利益。\n(2)生活中,我们要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以及其他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不要随意乱扔;不要随意透露或在网上发布单据的二维码、条形码等;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在含有身份信息的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某某用于某某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身份证丢失,要及时到公安机关挂失;身份证最好不要借给他人使用。如果请他人代自己办事,也要托付给信任的人。3.C;D;A;E;H;F;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