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届高考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何尊(如图)是西周成王时铸造的青铜器,其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表明—选自教育部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A.中国自古就是天下的中心B.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C.西周已确立中央集权体制D.西周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2.东汉班固在《汉书》卷6《武帝纪》中记载了某一制度:“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该制度A.注重血缘关系对人才选拔的影响B.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C.重视对候选人品德和才学的考察D.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3.重庆大足宝顶石刻是南宋时形成的一座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在诸多佛教塑像中,却出现了“报父母恩重经相”石刻群,成为颂扬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恩重如山、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典范。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A.儒家历来有积极人世的情怀B.儒学中的天命思想不断延续C.佛教因果轮回观念深入人心D.理学道德教化功能得以凸显4.如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据图可知—选自教育部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A.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在清代发展到新高峰B.清代中国综合国力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C.小农经济阻碍着新经济因素的正常发展D.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向工业社会转型10\n5.下表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部分企业发展概况。据表可以判断企业轮船招商局漠河金矿开平煤矿发展概况在官方人物离职或不参与管理后,盈利增加。但各种捐款名目繁多,最终企业负债累累。官督商办金矿,但它的全部盈利“一半由所谓员司花红”和“黑龙江军饷”瓜分。惟一经营比较成功的官督商办企业,然而在最初10年间,一般商股也没有分到一文股息。A.民用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民用工业服务于军用企业C.洋务运动受累于旧有体制D.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6.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法、德、俄等十一国宣战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当即表示拒绝承认其有效性,随后与外国领事展开交涉,并达成一系列协议。此事件A.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B.保证了河北、山东地区的稳定C.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7.学者傅斯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材料中“文化的觉悟”A.延续了“中体西用”的陈旧观念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C.加快了清朝统治走向覆灭的进程D.动摇了传统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8.1927年,毛泽东充分估计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这篇文章A.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C.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D.强调阶级斗争的紧迫性和长久性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建立,1935年12月该政权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不久又改“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1936年8月,中共中央致信国民党中央,提出“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A.进一步详细阐释了中共主张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表明国共第二次合作已达成D.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10.如图所示漫画《正义的控诉》创作于1950年11月,它形象地描绘了中美两国在联合国一次会议上展开的第一次论战。此次论战中,中方最有可能的主张是—选自《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4-5期合刊—黄金凤《新中国建国以来时事政治漫画化选编(六)》A.反对美国染指印度支那事务B.要求取消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C.揭露美国武装干涉朝鲜问题D.抗议美国对华的外交孤立政策11.1952年我国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其中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和农林院校,分别由调整前的55所、33所和17所,变为调整后的13所、39所和29所,上述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10\nA.深受到苏联模式影响B.建立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C.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国家工业化战略开始实施12.下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提出社会主要矛盾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A.改革开放成果非常显著B.社会贫富差距日趋消失C.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D.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13.法国作家凡尔纳(1828~1905)的科幻小说曾经风靡一时,如描绘了主人公乘坐潜艇周游海底的《海底两万里》、讲述三名探险家乘坐空心炮弹飞往月球的《环绕月球》等。“凡尔纳热”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现代主义文学的流行B.对第三次科技革命超前预测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技术变革对文化领域的影响14.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并颁布了《租借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无偿或以租借的形式向英国、法国、中国以及后来的苏联等同盟国提供战略物资。”这一法案的主要目的是A.支援反法西斯的斗争B.为参战提供法律保障C.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D.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15.某一国际性文件的宗旨是:“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以及多边的合作。”据此判断,该文件是A.《罗马条约》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C.《三国协约》D.《开罗宣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的管理;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10\n——摘编自王磊《浅谈清代的边疆政策》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节编)时间名称主要内容1939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1940年3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移民之决定》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做出了具体安排1943年3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对外来移民进入边区的垦荒和帮扶做出了规定1945年3月28日《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租也做出了规定——摘编自李南《陕甘宁边区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地方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所颁布法令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上述举措的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主要进程表年代主要内容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0\n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摘编自李时君《中国改革开放回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8.如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对全球的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分别提取图中两个历史时期西方对全球认识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9.史料辨伪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史料实证的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中外历史纲要(上)》请从史料辨析的角度,谈谈你对史籍中“同一事件不同记载”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10\n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BCDACADB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BCAADCB【解析】1.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材料中“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由此可选出B;A、C两项有史实性错误,D项材料不涉及,均排除。2.阅读材料后即可得知,材料所述制度为察举制,由此即可判定正确选项为C;其余三项有史实性错误,非常明显。3.材料描述的现象为“佛教石刻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可见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佛教的教义之中,可见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宋代儒家思想的代表就是理学,由此即可选出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不选。4.玉米、甘薯作为高产作物传入我国并广泛传播,与我国此时人口数量激增,出现粮食短缺有关。而人口猛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由此选A;B、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史实性错误,均排除。5.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格中“企业负债累累”“瓜分”“没有分到一文股息”等信息,可以判断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发展问题重重,受累于旧有体制,故C项正确;A、B两项通过表格无法判断,D项存在史实错误,均排除。6.通过材料中的“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光总督张之洞”“与外国领事展开交涉”10\n等信息,可以确定材料中涉及的事件是东南互保。这一事件表明地方权力扩大,清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威受到冲击,A项正确;C项是甲午战争的影响;B项中存在史实错误,东南互保保证了河北、山东以外地区的稳定;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7.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表述可以判断,“文化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而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D项正确;A项时间与材料不符,B项是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影响,C项中清王朝于1912年已被推翻,与材料中“1919年”自相矛盾,均排除。8.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表述,可以判断“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27年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高度评价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发动农民运动的必要性,纠正了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B项正确;A项系统阐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文章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D两项与材料无关。9.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根据材料中中共名称由“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再到“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演变,可以判断其旨在联合更多阶级,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在时间上有误。10.此漫画描绘的内容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指责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武装入侵朝鲜的非正义行为,所以正确答案为C;此次会议与印度支那问题和台湾问题无关,故A、B两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对华进行外交孤立政策,但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中方最有可能针对的就是朝鲜问题,且此时新中国已经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所以D项与材料无关。11.1952年我国进行院校调整的目的是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做准备,因此要增加理工科院校,同时发展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所以农林院校总数也在增多,相应地减少综合性大学数量,这与苏联工业化时期的院校模式是一致的,所以是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大学数量的变化,无法看出这一时期农轻重生产部门的产值比,所以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还未建立起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故B项错误;国家工业化战略始于1953年,故D项错误。10\n12.从表中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对物质需求较高,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入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因此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故A项正确;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异,并没有“日趋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企业自主权问题,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13.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写作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科幻题材的作品表达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社会的憧憬,同时他大胆的想象力和自由创作,也体现工业文明进一步传播了自由的精神,故D项正确;凡尔纳的小说属于科幻主义的作品,并非是现代主义文学,故A项错误;他的科幻小说也没有预测第三次科技革命,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有利于他的小说流传到其他国家,但并非畅销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4.《租借法案》颁布的目的,是美国在避免参战的情况下,通过援助同盟国以达到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法案,因此C项正确;这一法案有力地支援了反法西斯斗争,但并非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B、D两项与该法案内容和目的无关。15.从宗旨中“增加投资机会,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以及多边的合作。”可知这是美加墨三国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故B项正确;《罗马条约》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西欧六国签署的,故A项错误;《三国协约》是英法俄的军事互助条约,与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开罗宣言》是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首脑共同商定对日协同作战的宣言,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24分)(1)(10分)特点:治理方式多元;关注民族关系;重视边疆地区的稳定;因俗而治少数民族地区;对领海有明确的管辖权。(每点2分)(2)(14分)举措:着手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妥善安置外来难民移民;细化地主减租、农民交租的要求。(每点2分,6分)10\n意义: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了不同阶级间的矛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每点2分,8分)17.(12分)特点: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任写三点给6分)原因:“文革”结束和“左”倾错误的纠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的决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提出等);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全球化的影响;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等。(任写三点给6分)18.(12分)上图信息:西方对全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和传统东西方商路沿线。(2分)说明:从图中信息可知,当时西方的活动虽然已经突破了大西洋的阻碍,扩展到了美洲地区,但尚未深入到美洲腹地。加之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西方已经有了直接联系的海上商路。(2分,任抓住一项信息说明即可)结论:综合上述信息可知该图对应的历史时期是新航路开辟时期。(2分)下图信息:西方对全球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2分)说明:从图中信息可知,除南极洲、北冰洋和部分大陆腹地外,西方的活动范围已经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结合图中提示的时间1800年这一信息,可以反映出西方对世界认识的扩大与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相关史实。(2分,任抓住一项信息说明即可)结论:该图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工业革命时期。(2分)19.(7分)认识:史籍中“同一事件不同记载”10\n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与记录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修养、人生经历、个人喜好等诸多因素有关。(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2分)历史研究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科学性。(史学理论支撑2分)在面对“同一事件不同记载”现象时,一定要秉承“孤证不立、多方佐证”的基本立场,掌握必要的鉴别方法,对史料进行必要的辨伪。(具体做法2分)在面对史籍中“同一事件不同记载”这一历史现象时,我们一定要遵循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以科学的态度辨伪,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1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