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届高考历史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期,贵族们土地私有的欲望不断增长,到周幽王时,连公田都企图据为己有。周王像原先那样从贵族手里收公田时,贵族们对此发出牢骚:“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上述材料本质上说明了当时A.周天子不再是天下共主B.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C.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化D.各国之间争霸战争频仍2.汉代统治者通过蒙学读物教化、灌输儒家礼制观念,逐渐渗透到包括衣、食、住、行、诞育、婚姻、养老、丧葬、信仰、节庆等社会各个层面,而这些儒家礼制观念又以自己的形式继承以往的意识、舆论和行为,年长月久,约定俗成,代代相传,习以为常。该材料主要强调了汉代儒学的A.官方化B.制度化C.体系化D.世俗化3.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一号汉(东汉)墓出土了一块豆腐作坊石刻(如下图),其中表现了浸豆、磨豆、过滤、点浆和镇压成形等生产工序。对此最合理的推测是A.汉代的石刻画在中原地区比较盛行B.豆制品是汉代民众生活的主要食物C.豆腐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晚于东汉D.汉代豆腐的制作过程中工序很复杂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到:“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以下体现材料中“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的是A.同中书门下平章事B.转运使C.通判D.三司使5.下图是《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所绘制的“中西科技发展对比示意图”,据此图推测最为合理的是11\nA.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成果遥遥领先于西方B.秦朝专制皇权建立严重阻碍科技成果产生C.宋元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繁荣D.近代科学兴起促使西方科技成果赶超中国6.沈渭滨在《困厄中的近代化》中指出:“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作者意在强调当时统治者A.认识到国内军事制度落后B.仍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C.客观分析西方侵略的结果D.外交观念逐步走向近代化7.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称号、服饰、仪卫舆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准逾越。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B.固守天朝上国观念C.顺应当时历史发展潮流D.放弃了反封建斗争8.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清廷回复:“外洋……与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以下推断正确的是要素内容A上书人身份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B上书人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C清政府态度坚持施行新政D该事件背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9.1907年7月,妇女刊物《女子世界》登载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校歌“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这说明女子蚕业学校A.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C.具有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D.致力于近代中国服饰的改良10.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近代民族工业11\n——唐建军主编《中学历史参考地图册》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B.资金及技术力量十分薄弱C.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11.1953年9月,毛泽东曾说:“(抗美援朝战争)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A.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B.促使新中国完全实现了民族独立C.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D.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的主要表现12.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3.下图是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的示意图,据图可知11\n——张芝联、刘学荣编:《世界历史地图集》A.工业革命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B.西方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中国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亚洲是西方殖民者最主要的殖民区域14.18世纪,天文学家观察到了太阳系运行的某些不规则性。对此,牛顿本人解释道:“总的说宇宙是稳定的,但仍需要上帝不时地进行干预,以保持其完美的平衡。”部分法国科学家则认为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天空醚,干扰了行星运动。这些解释的出现是因为A.神学思想根深蒂固B.力学三定律得到认可C.理性主义深入人心D.人类对宇宙观测有限15.20世纪40年代后期,斯大林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置于战后战略目标的优先位置,同时积极谋求推进和扩大苏联的势力和影响。由此美国A.积极挑动意识形态对立B.加紧核武器研发开展军备竞赛C.推行缓和政策主动防御D.单独改造德国加快民主化进程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5分,16题18分,17题12分,18题15分,19题1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道光(1821~1850)年间,英国人开始在香港设立邮局。其后,与中国通商各国,亦各在中国设有邮局,以为外侨传递消息之用。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始建议创办邮政。1878年,始于北京、天津等地先后设送信官局,以赫德主其事。1890年,各通商口岸继续将邮局推广,其办法是以每一海关区域作一邮务区域,各海关税务司兼充邮务司。其后关于邮政之管理,专派一邮务长充任,而仍驻于总税务司公署,归总税务司节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11\n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面临着新形势下社会大众迸发出的巨大用邮需求。邮电部认识到,中国邮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1979年6月,国务院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新的调整——实行邮电部和省(市、区)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体制。1981年,邮电部作出“关于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的决定”,组建了16个跨省干线车队,新辟邮路37条,月增运力13万袋……此外,诸多邮政新业务也应运而生。1980和1984年,分别开办了国际和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6年,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储业务。——摘编自朱晓东《中国邮政跨越时空六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1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时间发展阶段典型特征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3千年生存大革命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公元前3千年——1600年交流大革命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1600年——今效率大革命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摘编自时斗等《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11\n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电台——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一般被认为是广播这种传播方式的正式出现。1933-1944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坐在壁炉边,通过广播对美国民众先后发表了30次广播讲话,史称“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时,罗斯福都通过这种方式与美国民众进行沟通。其中部分谈话的标题列举如下:1.谈银行危机(1933年3月12日)2.简述“新政”规划(1933年5月7日)3.谈复兴计划的目标与基础(1933年7月24日)4.论通货形势(1933年10月22日)5.对第七十三届国会所取得成就的回顾(1934年6月28日)6.谈推进更多的自由与安全(1934年9月30日)7.谈工程救济计划(1935年4月28日)……17.宣布全国进入无限期紧急状态(1941年5月27日)18.谈维护海洋的自由(1941年9月11日)19.关于对日宣战(1941年12月9日)……22.谈通货膨胀和战争进程(1942年9月7日)11\n23.关于大后方的报告(1942年10月12日)……27.关于德黑兰会议和开罗会议(1943年12月24日)28.致国会的国情咨文(1944年1月11日)——据[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炉边谈话》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方式与民众沟通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历次“炉边谈话”在罗斯福任期内产生的共同作用。(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近代重庆各类医院创设数量统计表类别1892-19111912-19371938-1945教会医院4--军医院--2私人医院-124公立医院-37总计41513——摘自秦春艳《近代重庆医院时空分布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重庆医院创设数量呈现表中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CDCADBAA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CDABBDA11\n【解析】1.据材料可知,周王与贵族在土地控制权问题上存在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的逐步崩溃,因此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周王与贵族同为奴隶主贵族阶级,不存在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2.据材料儒家观念渗透进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体现其世俗化特点,故D项正确。3.东汉墓葬出现制作豆腐的石刻,可以说明至晚在东汉时已有豆腐,因此C项正确。A、B、D无法体现。5.据图可知,西方科技成果在15世纪后赶超中国,而15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近代科学兴起,故D项正确。西方科技在3世纪前高于中国,故A项错误。秦朝时,中国科技成果仍在上升,故B项错误。依所学,宋元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不是科举制度的推动,故C项错误。6.从材料中的“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故B项正确。据材料,当时统治者意识到国内武器装备的落后,与军事制度无关,故排除A项。“客观分析”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外交观念走向近代化”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7.从材料中“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政权走向封建化,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天朝上国观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放弃了反封建斗争”与史实不符,此时太平天国仍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故排除D项。8.从材料中“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使斯民身居局中’”可以推断出官员的身份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态度是固守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C项。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时间是1895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9.从材料中的“1907年”“利权外溢兮国民困”“衣被苍生”“我曹责任非轻”11\n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女子蚕业学校具有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故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致力于服饰改良”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10.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一带,故D项正确。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其他地区分布很少,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布局不够合理,故排除A项。资金及技术力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11.从“推迟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有利于维护新中国稳定、巩固政权,从而可以得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故A项正确。新中国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志都是新中国的成立,故B、C两项错误。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12.新时代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最新定位,反映出2017年以后民法典立法工作迅速推进并最终完成,且与2000年以前的立法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故B项正确。民法典立法工作数次中断,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民法典通过无法体现“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13.据图可知,西方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认知与联系,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19世纪的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图可知,西方殖民者殖民侵略的主要区域是美洲和非洲,故D项错误。14.材料中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足,因此D项是可能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故D项正确。“天空醚”的说法没有体现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力学三定律是科学规律,不是造成这些错误解释的原因,故B项错误。牛顿的解释体现了对上帝的崇信,故C项错误。15.材料提到斯大林谋求推进扩大苏联的势力和影响,故美国针对这一趋势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故A项正确。美国1945年已研制成功核武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缓和政策是20世纪7011\n年代美国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18分)(1)(8分)特点:在列强侵华背景下产生;受西方邮政制度影响;受制于总税务司;具有渐进性。(每点2分)(2)(10分)内容:调整管理体制;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拓展邮政业务。(每点2分,共6分)作用: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每点2分,共4分)17.(12分)【示例一】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交流大革命的观点。交流大革命应该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3分)论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前后,世界各文明总体处于相对分散独立发展的阶段。欧亚文明对美洲、大洋洲尚无认知,世界各地间交流并不密切。(4分)1500年前后,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开发,以西欧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玉米、土豆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4分)总结:综上,世界各地的密切广泛交流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并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因此交流大革命的观点应该更改为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1分)【示例二】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效率大革命的观点。效率大革命应该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后。(3分)论述:1600~176511\n年间,人类社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并未出现生产效率质的飞跃,产生效率大革命。(4分)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动力取代人力,近代工厂取代传统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新的能源和动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智能化程度提高,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4分)总结:综上,工业革命的开展革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因此效率大革命的观点应更改为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1分)18.(15分)(1)(7分)原因:广播的出现带来新的传播方式;(3分)经济危机引发美国社会混乱;(2分)美国卷入二战。(2分)(2)(8分)共同作用:宣传政府政策(与民众沟通);鼓舞民众信心;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政策施行。(每点2分)19.(10分)主要原因:1892~1911:重庆开埠通商。(2分)1912~1937:教会医院的兴办推动西医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每点2分,共4分)1937~1945:全面抗战爆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战争重创;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三选二,每点2分,共4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