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东校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四次高考模拟历史精选预测卷(C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管理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③有利于解放生产力④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机械特色不同B.建筑材料不同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3.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学历史教学园地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4.郭沫若曾称赞唐代一文学家:“世上疮痍,诗中圣意;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指A.韩愈B.李白C.杜甫D.白居易5.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9\n6.英国工业革命期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不得不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复返了。”这则材料不能说明工业革命A.冲击了英国的社会关系B.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C.消除了英国的阶级差别D.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7.下列对先秦诸子百家著述的概述,正确的是:①思想性强,包含了许多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②包含着我国古代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如物理学,天文学等 ③多为散文体载,堪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④秦朝时,诸子百家著述被禁止传播[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8.《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今浙江省境内的是[ ]A.厦门 B.福州 C.宁波 D.杭州9.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声称“尊重中国主权的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其实质是[ ]A.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恢复了主权B.美日英在争夺中国问题上达成暂时妥协C.美英联合扼制日本的结果D.确立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10.为我国制瓷手工业开辟广阔前景的是[ ]A.白陶和黑陶B.商周原始瓷器出现C.白瓷的产生D.青瓷的出现11.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是①管形火器的发明 ②子午线长度的测定 ③《授时历》的颁行 ④活字印刷术的创制[ ]A.①②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n12.下列关于列强侵略中国势力消长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尤其是英国势力最大B.19世纪末英、俄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争夺C.从19世纪末开始,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争夺D.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凭借《中美商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13.19世纪四五十年代,对西方列强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国主要在东南沿海,日本则遍布全国各地,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中国只有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C.日本遭受列强侵略比中国严重D.中日两国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14.在新航线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的过程中,商业利益受到损失的地区是[ ]A.意大利 B.法兰西C.德意志 D.西班牙15.据统计: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许多商业机会;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B.加快了长江流域的民族工业发展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D.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有一定抵制作用16.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问题上的态度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 ]A.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B.企图成为世界政治大国C.否定日本侵略历史D.日本民族的心理缺陷17.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n18.一战结束后到20年代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 ]A.美国欲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B.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C.美、日、英争夺海上霸权的矛盾D.英法争夺欧洲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19.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出现这种不同结局的原因有①二者举行重大活动的国力基础差距较大 ②二者兴办重大工程的主观目的和社会效益不同 ③二者加强思想专制的主观动机不同 ④二者加强思想专制的客观作用不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0.之所以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是因为它①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②没有统一中国 ③没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④没有完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A.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文革”结束后,我国出现了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四人帮”的余毒没有肃清B.当时处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C.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D.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的错误22.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B.豫湘桂战役C.枣宜会战D.淞沪会战23.两宋时期,风俗画出现并且日益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 ]A.画家有了新的艺术追求B.城市手工业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影响C.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影响D.受帝王审美观变化的影响24.对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英、法、德对外政策及其矛盾的演变趋势,叙述错误的是9\n[ ]A.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国的矛盾,共同对付德国B.德国由大陆霸权政策转到世界霸权政策C.法国为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与英国结盟对付德国D.德国对英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表现在殖民地和巴尔干问题上2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思想的是: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赋役之法,凡授田者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引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丁租调,并两税。……其应科斛斗①,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②夏税六月内纳税完毕,秋税十一月纳毕。--引自《唐会要》 ①斛斗,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②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见佃青苗地,即纳入征租的耕田。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①毕输于官。一岁一役,官为佥募②。……京库岁城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地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条鞭。 注:①丁粮,丁即人头税,粮,指田赋。明后期,皆折为银两征收。②官为佥募,即统由政府雇工应差。 材料四: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引自《中国古代史》(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唐朝前、后期赋投制度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3)上述四则材料提示,从唐朝至清朝前期。我国古代赋役制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7.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9\n(2)结合下图,简述隋唐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产生的影响。(3)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试评价其历史作用。此后,明中期到清前期,我国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9\n——《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东校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四次高考模拟历史精选预测卷(C卷)——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标准答案】:B;2.【标准答案】:C;3.【标准答案】:B;4.【标准答案】:C;5.【标准答案】:D;6.【标准答案】:C;7.【标准答案】:C;8.【标准答案】:C;9.【标准答案】:D;10.【标准答案】:C;11.【标准答案】:B;12.【标准答案】:C;【详解】:19世纪中期,英、法是世界两个最大的工业强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两国在中国侵略势力较大,尤其是英国最大。从19世纪末(甲午战争)开始,随着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增强,日俄在华争夺日益激烈,先有三四干涉还孙事件,后有日俄战争。但美日两国激烈争夺是在一战期间,表现是府院之争。13.【标准答案】:D;【提示】:警示:AB两个选项,意思是相通的,在单项选择中无法分出主次,故都不选,C项是不符合史实的,唯有选D,至于D项,中国是内陆国,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日本是岛国,通商口岸可以遍布全国,故答案选D。【详解】:思维发散: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对不同历史事实的再现和比较归纳能力及史地结合能力。9\n标准答案:D14.【标准答案】:A;15.【标准答案】:D;16.【标准答案】:C;17.【标准答案】:C;18.【标准答案】:B;【详解】: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国际关系不同阶段主要矛盾的掌握。可从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证明出来。如一战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列强分赃得出。19.【标准答案】:C;20.【标准答案】:D;21.【标准答案】:C;22.【标准答案】:B;23.【标准答案】:B;24.【标准答案】:D;【详解】: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欧洲长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而英法德是欧洲传统大国。因此,英法德等国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满足于大陆称霸转变为企图称霸全世界,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为此,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国矛盾,法国则利用这对矛盾与英国结盟。大英帝国的两大支柱是殖民地和海军。因此,德国向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发动挑战主要也是着眼于这两个方面。25.【标准答案】: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标准答案】:【详解】:1. 特点: ①唐租庸调制:以丁税征收和实物租税为主。(1分) ②唐两税法:按财产和土地占有多少分等征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丁税并入两税征收。(3分)2. 特点: ①明后期一条鞭法:田赋、人头税、徭役、杂税等赋役征收合并为一;以田赋(土地税)征收为主;一律征银。(3分) ②清前期“地丁合一”:田赋和丁税合一,统一征收地丁银。(1分)3. 变化: ①由以征收丁税为主,逐步演变为废止丁税而征单一的土地税(田赋)。 ②赋税征收手续逐步简化。 ③由征收实物税为主逐步演变为征收货币税。(6分)27.【标准答案】:9\n【详解】:1.表现:统一车轨,修驰道;修灵渠;影响:统一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 影响: ①隋唐时期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成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城市。 ②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地处大运河中心的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唐朝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3.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变化:从明中后期到清前期逐渐实行“闭关”政策,我国海上交通走向衰落。28.【标准答案】:【详解】: (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2分)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2分)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2分)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2分) 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2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 孙中山先生是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1分) 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2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