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十月月考试题高三历史(命题:慕新华审题:周军)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1.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2.《战国策》记述秦晋之地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铧,并在齐燕所在的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和薛城遗址、河北易县燕下也发现了同样的犁铧。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了全国B.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C.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D.《战国策》记载都是事实3.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4.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5.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D.君权受到儒家道德约束6.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文献记载
《夷坚支癸》卷5《神游西湖》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夷坚支景》卷5《郑四客》“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入贩贸纱帛海物”。《惟杨志》卷8《户口志》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祐四年(1256)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7.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8.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文化专制日益松动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启蒙思想影响不断加深9.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A.导致了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B.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体现洋务运动获得广泛支持D.标志着汉族地主掌握了朝廷实权10.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与①所示国家有关的是年份①②③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871—187334.752.90.514.10.23.33.71.71881—188323.833.33.712.40.27.34.92.41891—189320.411.34.59.80.68.64.77.2A.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B.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C.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D.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11.下表为1903—1905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该时期新式学堂数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年份1903年1904年1905年新式学堂数量769所4476所8277所A.清政府政策鼓励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C.洋务运动的推动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2.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13.“3月24日,日军猛攻,守军与敌军进行巷战、肉搏战。……4月4日午夜,守军先锋敢死队分组向敌进袭,冲入敌阵,奋勇异常。敌军仓皇应战,乱作一团。战役持续近一个月,守军以伤亡近两万人的代价,击溃日本精锐部队的进攻,歼敌1万余人,一扫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此次战役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B.成为了关外抗战的经典战例C.反映了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D.改变了华北战场的抗战态势14.五四前后,在一些青年人眼中,小家庭是快乐的源泉,是增进人生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于是他们纷纷提出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这些方案A.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B.反映了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C.开启了青年人思想解放的闸门D.消除了传统伦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15.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1948年,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发行金圆本位的“金圆券”,并且收缴民间的黄金和货币。这两次改革A.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B.利于抑制恶性通货膨胀C.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16.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A.无产阶级专政B.工农民主专政C.民主政治建设D.人大代表普选17.1953—1956年和1979—1992年,在国内经济史研究中都被称为“过渡时期”。关于两个过渡时期的相同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并存B.外资企业从无到有C.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D.都实行单一公有制18.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19.雅典公民大会规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以便提前了解讨论的事务;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进行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在下一次会议上被修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等。这些规定基于A.公民大会缺乏公民监督机制B.通过程序民主保障民主权利C.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D.直接民主难以形成正确决策20.古罗马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
A.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B.对人身自由的绝对尊重C.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D.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21.马克思曾为工人阶级政党三次撰写党纲: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共产党宣言》;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撰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80年为法国工人党撰写竞选纲领《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马克思主义已普及世界B.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亡C.欧洲工人运动得到发展D.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22.托克维尔评论1787年宪法时说:“昔日创制的民主原则,以最直接、最无限、最绝对的形式在美国得到了实现”,这给十字路口徘徊的欧洲人民指明了光明的前景,欧洲掀起了“美国宪法热”。这强调了美国联邦宪法A.共和代议制民主政体被普遍认可B.使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C.使制度选择和民主参与得到体现D.指导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3.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政党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腐败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24.《天体运行论》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16、17世纪科学史上可相媲美的两部伟大著作。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正确概括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B.推动了启蒙运动向科学世界的进军C.解放了思想使科学突破神学桎梏D.促进了西方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25.韦勒克总结说:“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席勒曾这样评论:“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作品属于他们共同评价的流派的是A.《人间喜剧》B.《复活》C.《玩偶之家》D.《悲惨世界》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自武威以西……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无道,家属徙焉。——《汉书·地理志》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今甘肃河西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西部,有一条由北向南长约135公里,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带,俗称西沙窝,是历史上形成沙漠的典型地区。西汉时,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线,置戍屯田,今尚有汉代城障烽燧遗址三角城,已陷于茫茫沙漠之中。在三角城周围分布着成片的古耕地、阡陌、渠道遗迹,散落着大量汉代遗物,但没有发现汉代以后的遗物,可以推定城址的废弃及其周围地区的沙漠化发生的时间应在汉代大规模开发的后期。——摘自邹逸麟《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开发甘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若要探究汉代对甘肃地区的开发,还可以收集哪些史料?(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中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先后形成了三大贸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大西洋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意大利原为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但其过度依赖转运贸易,经济结构不合理,16世纪以后,其领先优势逐渐缩小。殖民运动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大西洋贸易区最具活力的国家,两国经济地位显著上升。但真正给意大利带来挑战的是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即英国和独立后的荷兰等国,尤其是英国。——摘编自宁凡《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近代欧洲经济格局的演变》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地理上的邻近性是许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的优势条件,贸易距离的缩减带来了时间和成本的下降。政治上,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于本地区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亮点是东南亚国家联盟,这一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的差异,使其区域凝聚力不高,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在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未过多涉及到成员国的内政,对成员国主权或政府权力让渡的要求几近为零。在欧洲,欧盟要以经济一体化推动政治一体化,最终实现欧洲的联合。截至2004年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至少一个区域贸易协定。近年来,随着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受挫,区域一体化空前活跃。——摘编自朱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后欧洲三大贸易区地位变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共同因素。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1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物著作评价柏拉图《理想国》提出精英治国及分权等原则,洛克、孟德斯鸠等深受柏拉图学说的影响。杰斐逊《独立宣言》马克思称它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亚当·斯密《国富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作,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但丁《神曲》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马克思《资本论》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说》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由此开始。——摘编自邓蜀生《影响人类的100本书》根据材料所列书单,对任意一
本书籍的书评,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兰州一中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历史十月月考答案1—5ABDBB6—10ADCAB11—15ABCAD16—20CACBC21—25CCACD26.(1)特点:开发方式多样;政府主导;武装镇守与开发相结合;因俗而治(4分,1点1分)影响: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加强了汉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代甘肃地区经济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过度的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沙漠化。(2分)(2)史料:实物史料(遗址、遗迹、出土文物);汉代的文献史料。(4分)27.(1)原因:意大利经济结构不合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运动;意大利政局不稳;英国、荷兰等国家工场手工业发展;英国、荷兰等国家政局稳定;英国和荷兰外贸发展和手工业发展相辅相成。(10分,每点2分,任答5点给10分。)(2)共同因素:市场经济体制因素;国际经济组织;稳定的区域政治局势。(9分)启示:通过改革,促成区域内经济体制的趋同;成立有效的国际政治组织以推动区域发展;谋求政治和好,构建稳定的地区局势;传播主体政治理念。(5分,每点2分,任答3点给5分。)28.(12分,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