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21—2022学年度(下)高2023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2.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据此可知,均田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4.宋代司法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设鞫司(专掌审问案情)、谳司(专管检法断刑)两套平行系统,实行“鞫谳分司”的司法制度。地方州府法院的左右推官、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判官都属于鞫司系统,司法参军则属于谳司系统。由此可知,宋代司法体系A.分权审判追求司法过程公正B.有效防止了司法腐败的产生
C.突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意图D.机构庞杂导致审判效率低下5.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6.中共中央在全面抗战一周年纪念日上发表文章并指出:“溯自卢沟桥事变以来,蒋委员长统筹全局,前线将士英勇奋战,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全国人民协力救亡,前仆后继,屡摧强寇,使我民族精神为之振奋,国际视听为之改观,最后胜利之始基为之奠定……”这表明A.广大民众呼吁国共开展合作B.国人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C.中共中央重视维护统一战线D.抗战形势已发生重大转折7.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C.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8.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曾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观点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B.该观点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该观点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D.该观点在以后实践中得到很好贯彻9.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10.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D.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1.罗马最高裁判官在审理案件中,根据“公平”“正义”原则并结合社会实际颁布的“告示”,以及被授予特权的法学家对法律疑难问题做出的解答等,均是罗马法的重要形式。这种立法形式A.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形成B.不利于罗马法体系的建立C.体现了罗马法的随意性D.利于增强罗马法的适应性12.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的指导13.受宗教改革运动影响形成了“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的原则。据此,尼德兰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时和信仰新教的荷兰;后来在处理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时,形成了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信仰新教的普鲁士。这说明A.国王的宗教信仰决定臣民的信仰B.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民族国家的形成导致了宗教分化D.新教比天主教更有益于国家发展14.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A.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D.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15.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他所评价的是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英国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这说明了A.存在着政党分赃现象B.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C.英国民主政治的深入D.应关注官员道德品质17.陈乐民先生在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时有过这样一段概述:这条脉络是这样下来的:“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这条线代表了也反映了人类前进的方向。这条线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A.对专制王权的制约B.对宗教思想束缚的抗争C.对“天赋权利”的实践D.对人类共同理想的思考18.下图是1870-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示意图。其中,丁国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19.1921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20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A.调和美日之间的矛盾B.维持在亚太地区的利益C.极力维护英日同盟D.加强与美日的友好合作20.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苏联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土地国有前提下农民可以自行选择具体的使用形式,新中国在土地公有基础上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这说明A.各国普遍实施土地公有B.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发展C.国情差异影响政策效果D.中苏治国理念基本一致21.下图是英国人创作于1934年的漫画《谁害怕大坏熊?》。漫画中的法兰西女士在抚摸、讨好代表苏联的大熊:“它是只好好熊——乖乖熊——善良熊!我们必须给它一个我们的日内
瓦小圆面包!”树背后的人物是希特勒。对该漫画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奉行扶德抑法政策B.法西斯势力是欧洲安全的潜在威胁C.苏联模式受到西方青睐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纵容法西斯22.“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A.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B.世界新力量冲击美国霸权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D.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23题24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6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通用语推广大事记(部分)时期大事记西周职官外史的职责之一即“掌达书名(书名:书写的文字)于四方”。周宣王时,编纂识字课本《史籀篇》。汉以原秦晋方音为基础形成“通语”,以隶书为通用文字,编纂了一大批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字典辞书。规定学童必须能够背诵、讲解和书写八种字体九千字方能为吏。隋唐隋朝整理的声韵书籍《切韵》在唐代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政府刊定制作《字样》《干禄字书》《五经文字》等颁行天下。明清明初颁行“参考中原雅音”编订的《洪武正韵》。雍正帝下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并设正音书院,教授南方的官员和读书人标准“官话”。——据孙海娥《我国国家通用语》等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通用语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982年,首次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载入宪法,这既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团结的目的,也有全面发展经济的考虑。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诞生,其中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2012年国家语言文字发展规划中增加了“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要求。2018年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发挥普通话在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据永全《新中国7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变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推广通用语的措施及其意义。(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家通用语推广的特点和时代背景。(10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最初是由科学家自发组织而成的,随后由英王授予皇家证书,是迄今世界上历史最长的科学学会。其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发展,强调“自己去思考真理”,从科学和真理出发,追求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享有诸多特权的组织,虽然它经历过国家认证,但这并非必要条件,其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皇家学会具有双重职责,一是作为国家科学院,肩负引领本国科学发展的重任。二是作为科学组织为机构和科学家提供服务。英国皇家学会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研究的进程,学会的发展史代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史,学会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摘编自冉奥博等《英国皇家学会早期历史及其传统形成》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局动荡,随着诸多救国运动的兴起,“科学救国”思潮影响扩大。1915年,由赵元任等留美学生创建,宗旨为“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的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学术团体,下设《科学》月刊,分设农林、生物、化学等股,后又创立了科学生物研究所,研制出首台国产无线电话机,打破了外国资本垄断中国通讯技术的局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科学社通过《申报》等媒介宣扬科学抗战报国,并联合多个专门学会召开联合年会,为抗战救国献计献策。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科学社调整自身策略从事应用研究,将科学主义统摄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之下,为“建国”出力。——摘编自张剑《科学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科学社发展历程回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社成立的客观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社成立的主要影响。(8分)2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百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共产党简史》目录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第二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第三章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四章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第七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第九章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结合《中国共产党简史》目录和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重庆八中2021—2022学年度(下)高2023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DBCABCADDCDABDD16171819202122CCBBBBB
23.(24分)(1)措施:利用学校教育推广;通过机构或官员着力推广;制定颁行标准字音。(6分)意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8分)(2)特点:法制化;注重其经济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每点2分,任两点4分)背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6分)24.(20分)(1)客观条件:英皇家学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推动。(6分)中国科学社:民族危机深重,救国运动的兴起;西学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科学救国思潮影响扩大。(任三点6分)(2)影响:英国皇家学会:推动了英国和世界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兴起和英国的强大提供了重要条件。(4分)中国科学社团: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重视“科学救国”,推动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的发展。(4分)25.(12分)【示例】观点:中国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经过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最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完成了从基本上完全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和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