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第一中学22届高三六模考试语文科试卷答案1.C(C.“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一句可以看出,文中虽然提及“礼治”与“人治”的概念,但并未说明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属于无中生有。)2.A(B.“礼与法没有什么区别”错,由原文“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缺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的条件,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C.“‘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错,材料二原文是说“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礼大于法”错,原文材料二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选项忽略了条件。)3.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礼”的。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后,官员必须立即停职回乡守制,才符合孝亲之“礼”。只有在夺情情况下,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4.①先引出“礼”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③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5.①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不求翻译的准确无误,大意对即可)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能结合材料中符合结合孔子主张的语句即可)③孔子这句话表明他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6.C.(A.“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错误,作者在文中多处描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和吃法,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非“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B.与百姓生活不协调错,张仲陶的爱好增添了文章的雅趣和家乡风土人情的丰富性。D.“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表述错误,炒米之所以用的篇幅较多,主要是它的制作工艺和储存比焦屑复杂,需详细介绍,而焦屑相比之下就简单多了。但二者所起“应急”作用是一样的,对于二者不存在厚此薄彼)7.C(“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错,主要体现“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8.①内容上:《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也体现了其背后的温暖情谊。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自己家乡的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1点2分,3点6分)9.《炒米和焦屑》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①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风俗,把急就之食写得富有情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1\n的热爱。②作者写臽炒米的器具柚子壳,是祖母亲手制成并用了一辈子,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③作者写装炒米得坛子,讲了张仲陶的一段轶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这里就有了一点文化味道。④家乡生活是贫穷和长期的动乱的,文章却流露出平淡从容的态度,也体现出面对生活的雅趣。作者说在红十字会躲避打仗的晚上吃炒米睡蒲团,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1点2分,3点6分)10.D11.C(“弹劾百官”错,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而弹劾百官的是御史台的官员。)12.A(“让林甫和房玄龄一起负责”错,负责选任良才的是刘林甫,原文表述是“林甫随才铨叙,各得其所”,而房玄龄是负责裁定官员,原文是“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13.(1)长孙无忌自己担心恩宠过盛,坚决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极力替他请求,皇上才答应了天子以四海为一家,不应当有东、西的差别,恐怕会让人觉得您狭隘。(“满盈”,恩宠过盛,富贵至极;“固”,坚决;“逊位”,让位;“力”,极力。)(2)隋炀帝倚仗他财富充足,奢侈之心毫不节制。最终使国家灭亡了(“恃”,倚仗;“厌”,满足,这里“无厌”指“无节制”;“卒”,最终;“亡”,使动用法,使……灭亡。)14.第一问:以史为鉴,吸取教训。第二问: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反思历史,虚心纳谏。参考译文:唐朝初年,士大夫经过动乱之后,都不愿意做官,政府官员人数不够。尚书省下文让各州派人赴选,州府及皇帝特使常用赤色文牒直接委任官吏。到此时全都废止,勒令他们都到尚书省候选,聚集有七千余人,林甫量才录用,各得其所,当时人十分称赞。太宗对房玄龄说:“官吏在于得到合适的人选,而不在于人多。”命令房玄龄裁并削减,只留下文武官员总计六百四十三人。当时有人上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力过大,荣宠太盛,太宗将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朕对你丝毫不怀疑,假如各有所闻而不说,则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沟通。”又召集百官对他们说:“朕的儿子均年幼,所以视无忌如亲子一般,不是其他人所能离间的。”长孙无忌自己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尽力为他请求,太宗于是准许离职。太宗曾说及关中与关东人,认为有所不同。殿中侍御史义丰人张行成跪下奏道:“天子以四海为一家,不应当有东、西的差别,恐怕会让人觉得您狭隘。”太宗欣赏他的话,给他丰厚的赏赐。从此每当朝廷有大事,都让他参与谋议。贞观二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准许赈济百姓,而让百姓自己到关东地区寻找食物,等到了文帝末年,全国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食用。隋炀帝依仗着富足的粮食,奢侈无度,终于导致国家的灭亡。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足以应付灾年就可以了,其他多余的又有何用呢!”(三月)壬子(初五),关内地区大旱饥荒,百姓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己巳(二十二日),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被变卖的子女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诏令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旱、蝗灾害,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灾害移到朕身上来保全百姓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旱区天降喜雨,百姓大为高兴。夏季四月,己卯(初三),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造2\n成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戊子(十三日),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朕翻阅《隋炀帝集》,见其文辞深奥博雅,也知道推崇尧、舜而非议桀、纣,然而其行事为何与其文章相反呢?”魏徵回答道:“君主虽然是圣哲之人,也应当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谏议,所以智慧的人奉献他的谋略,勇武之人竭尽其勇力。炀帝恃才自傲,骄矜自大,所以口诵尧、舜的言语而身行桀、纣的作为,竟然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而至于覆灭。”太宗说:“前事不远,当成为我们的借鉴。”15.B(“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错误,“西方”,佛教术语,指西方净土。“化”指佛教教行。这里不是用老子典故。从下边“雕刻以为尊”也可看出与道家无关。)16.①主题上,杜文立意深远,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而陈诗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危害百姓,立意格局略欠高度。②语言上,杜文手法丰富,长于铺陈,极度渲染和夸张,刻画物事更有力度;陈诗限于篇幅,只能点到即止。③构思上,从历史事件入手,借历史讽当代,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对比更显宏大。陈诗就事说事,简单对比,构思简单。④体裁上,杜文运用赋体,韵律气势较之陈诗的古体诗,要充沛得多。1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3)示例一:天子非常赐颜色;暮去朝来颜色故示例二:洛阳女儿惜颜色;六宫粉黛无颜色示例三:低徊顾影无颜色;老妻睹我颜色同18.C(“妙趣横生”,形容语言、文章、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意趣横生”,意趣层出不穷。语境用来修饰“民俗文化”,强调内容层面的“意趣”,故选择“意趣横生”。“渗透”,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也指水分子经半透膜扩散的现象。“传递”,递过去,辗转递送。语境是说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逐渐进入“读者的精神生活中”,故选择“渗透”。“习焉不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习焉不察”强调觉察问题,与后文的“挖掘”更匹配。“与生俱来”,不依靠后天培养和教育,从一出生就拥有的特性或行为。“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而言。语境修饰“地域条件”,故选择“得天独厚”。)19.D(甲乙两处是文本第一层次“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侧重“趣味、意味”,丙处还未涉及到文句所强调具体转化效果。)20.A(原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21.示例一:引题:隻立千古,谁解其味正题:最大规模《红楼梦》文化展亮相国博示例二:引题:都云作者痴,试解其中味正题:《红楼梦》文化展600余件文物文献再现红学世界22.示例一:重温经典,梦回红楼。做一回红楼梦中人,饮仙醪,赏妙曲;携一卷海棠菊花诗,寻香菱,忆潇湘。亭台楼阁见巧制,鲜衣美食显气度,烈火烹油兆危机,隻立千古!示例二:请走进这亦真亦幻的梦,请一探这百年未解的迷。大观园的灯谜雅趣、秋爽斋的海棠诗韵、怡红院的酒令喧嚣,凤姐的华服、妙姑的茶盏、惜春的残图也许就与你撞个满怀。23.【审题指导】3\n此题的核心话题很明确,即对”国潮”的认识与感想。材料一指出“国潮”的两个要素:文化和传统基因,融合时尚潮流。材料二结合90、00后的实际,表明他们对“国潮"的态度:正面肯定与认同国潮国风,突出“文化自信”。材料三从反面角度指出当前“国潮”存在的一些问题:跟风、抄袭、同质化,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总而言之,抓住“国潮”的核心点来写,三则材料整体倾向于肯定、称颂“国潮”,但也要秉持批判思维,冷静思考,一分为二,理性辨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