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第一中学22届高三六模考试语文科试卷命题人、校对人:宋雪筠、顾洪军、潘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语文科试卷第1页共9页\n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举颜渊问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人服礼是主动的。B.礼治似乎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C.作者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前提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它的秩序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也可能是含有野蛮与残酷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语文科试卷第2页共9页\nA.材料一认为礼与法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维持礼与法的机构不同,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C.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3分)A.逢国家大事要行祭祀之仪,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社稷、祖先等。B.对长辈晨昏定省,冬温夏清。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3.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炒米和焦屑汪曾祺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语文科试卷第3页共9页\n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文本二: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语文科试卷第4页共9页\n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B.文中提到《项羽本纪》《易经》和蓍草算卦,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与文章其他部分描写的百姓生活不够协调。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了文章的年代感。D.虽然文章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写焦屑相对很少,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汪曾祺的文字里,作者对故乡高邮的风俗人情娓娓道来,与他师承沈从文密切相关,小说《边城》叙述了湘西边境小城古朴奇异的村风乡俗。B.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之事,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D.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8.分析文本一为什么从《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写起?(6分)9.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至是尽省之,勒赴省选,集者七千余人,林甫随才铨叙,各得其所,时人称之。上谓房玄龄曰:“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别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朕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厚赐之。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贞观二年,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语文科试卷第5页共9页\n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壬子,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徴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B.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C.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D.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赤牒,是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唐初选官权力下放、由地方政府自行补选。B.铨叙,指审查官员的资历。并根据其才能、功绩来确定官职的等第、升贬。C.黄门侍郎,是供职于宫门内的官员,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和弹劾百官。D.饥馑,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饥馑”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废止唐初州府及皇帝特使直接下令增补官吏的做法。勒令候选者到尚书省候选,并让林甫和房玄龄一起负责选任良才的工作。B.朝臣密奏长孙无忌权势荣宠过盛,唐太宗不犹豫地把奏表拿给长孙无忌看,以示君臣要开诚相见,并向文武百官表明了他的态度。C.面对灾荒,唐太宗关爱百姓,拿出府库钱物赎回被贩卖的百姓子女,使骨肉得以团圆,又大放天下,降诏表示愿亲受灾难以求太平。D.君臣讨论《隋炀帝集》时,关于隋炀帝行事暴虐一事,魏徴提出国君即使道德才智过人,也要虚心听取意见,这受到唐太宗的认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语文科试卷第6页共9页\n(2)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14.文中唐太宗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治国理念?(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①陈子昂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②非尧意,瑶台③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④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注]①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佛寺的规模超过宫阙。崇佛的工程兴起以后,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库耗竭,民不聊生。②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③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④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四句赞美圣人一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贪图个人富贵的高尚品德。B.诗歌第五、六句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清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C.“奈何”是诗人喟叹,表达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D.“云构”“瑶图”两句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16.这首诗与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相比,都有相近主题,但陈诗影响力明显不如杜文,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先以家无亲近的亲戚、外无应门的童仆铺垫,然后指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独凄凉的状况,跃然纸上。(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推理打开话题,然后引出正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巧妙地构成三个排比句,浅显易懂,不容置疑。(3)“颜色”一词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与现代汉语中“色彩”的释义不尽相同,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乡土文学作家借助文学叙事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语文科试卷第7页共9页\n______,体现民俗文化的生活之美。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甲]传统民俗文化看似陈旧、过时,却能产生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进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意味关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乙]如汪曾祺对把玩蛐蛐、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彰显出民俗特有的审美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______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丙]乡土民俗作为村民生活中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借助产业转化实现经济振兴,也可通过挖掘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外,还主要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通过调研将楚王庄______的地域条件作为旅存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丁]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妙趣横生渗透习以为常得天独厚B.妙趣横生传递习焉不察与生俱来C.意趣横生渗透习焉不察得天独厚D.意趣横生传递习以为常与生俱来19.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哪一位置更合适?(3分)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进行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B.作者除了主要挖掘并讲述了道家“养生文化”外,还对胶东民俗进行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C.作者除了呈现了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胶东民俗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D.作者除了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之外,还呈现了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胶东民俗,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12月20日,为期3个月的“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有二十多家文博单位参展,展出《红楼梦》相关的各类文物、文献、艺术品近600件(套),全景式呈现了这部百科全书式巨著的文化景观。此次展览展出了《红楼梦》各种各样珍贵的版本、续本及译本,许多版本是首次公语文科试卷第8页共9页\n开露面。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与《红楼梦》有关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生活日用,其中不乏珍贵的名家手稿、鲜见的报纸照片、精美的绘画书法等。展览最后汇集了中外众多对《红楼梦》的重要评价,彰显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主办方表示,《红楼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此次展览是有史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类型最广、展品最全的一次《红楼梦》主题展览。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广大观众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出应有的贡献。21.根据上面文段内容,拟写一则包括引题与正题的复合式新闻标题,引题、正题均不超过20个字。(6分)22.作为该展览的解说员,请你立足于《红楼梦》,为它写一则不超过70字的引导语。(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材料二:“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材料三:随着国潮风刮遍中国大地,越来越多品牌扎堆“照猫画虎”:国潮字体火了,大家就都开始纷纷上字体;京剧、宫廷、汉文化火了,餐厅扎堆上旗袍、上京剧演员、上诗词歌赋……本是独特文化体验的国潮风成为了“国潮疯”,成为了满大街都是的“廉价品”。对于“国潮”,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科试卷第9页共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