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6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n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会在社会运行层面和人的发展层面上发挥其特有的作用。B.文章从四个方面来论证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的特有作用,这四个方面层层深入。C.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的特有作用,这三个方面也层层深入。D.文章在论证上没有列举事例,只单纯地讲道理,论证手法的运用上,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n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答案】1.B2.A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主要讲抗震救灾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这体现的是“在社会运行层面上”的功能和作用。B.表述可归结为“‘快乐天使’们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与原文“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相符,所以选项所体现的是“在人的发展层面上”的作用和功能。C.讲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行动唤起社会对失学儿童的关注,体现的是“在社会运行层面上”的功能和作用。D.讲社区服务志愿者帮助孤寡老人,体现的是“在社会运行层面上”的功能和作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层层深入”错误,结合文本第三段内容分析,这四个方面为并列关系。C.“层层深入”错误,结合文本最后三段内容分析,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等,这三个方面为并列关系。D.“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错误。文章没有列举事例,只单纯地讲道理,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全文没有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没用引用论证。文章展示的观点是并列关系,没有涉及对比论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nD.“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错误。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只体现出对高情感的向往,而没有体现对强竞争的向往,选项错解文意。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材料二: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n例》)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隆平在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实践时,并没有盲从学界的权威理论,而是将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B.不育系材料的选育是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理清这一研究思路后,袁隆平开\n始了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稻株的工作。C.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近,后代的不育性状就越不理想,这是袁隆平在认真总结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认识到的。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答案】4.C5.D6.①促进了粮食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突破”“亲本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错。材料二说的是“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可见“野败的发现”突破的是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难关。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错,材料三第一句是“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可见“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出现引起的结果。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事件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三“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可概括出:促进了粮食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n结合材料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材料二“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可概括出:提供了杂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结合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可概括出: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乌鸦孙艳梅老婆子在门框与门把之间拴了根线。黑色的缝衣线,细,轻轻推门就会断掉。楼上共两间卧室一个储藏室,老婆子挨个拴。拴好,她把老花镜推向头顶,试着推推门,线果然马上抻直要断掉的样子。老婆子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挪下楼。老婆子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沏一壶普洱,给墙上照片里的老头儿倒了一杯,反手泼下,老婆子坚信反手泼下的茶水老头子在那边才能喝到。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慢呷着。老婆子本来和墙上的老头子是沂州街的一对神仙儿。住二层小洋楼,吃自家种的菜,三个儿子讲究孝道,你来我往槐花串似的看望老两口,老两口还有什么心事啊,就在西边房檐下栽下一片肥竹,撒了一把粉豆花的种子。风吹起来,竹影花影影影绰绰照进屋里。屋里的老头儿老婆子坐在蒲团上喝茶,虽然有沙发,可是老两口却喜欢坐蒲团,蒲团厚厚的,四周用花布缠绕。喝着喝着,会像喝酒一样咣当一声碰下杯,茶喝得是花团锦簇。也许连老天爷都嫉妒他们了,说把老头收走就收走了。头天晚上老头儿还唠叨着要第二天一早起来拔拔小菜园的草,半夜就硬在了床上。神仙伴侣撇下一个。给父亲送完殡,三个儿子着手讨论老母亲的赡养问题。大儿子说,我是长子。二儿子说,我家住得宽敞。三儿子说,我是医生。定夺不下,老大说,听妈的,妈说上谁家就上谁家。老婆子望着儿孙满堂高高矮矮的一屋子说,守完“头七①”再说吧。守“头七”是沂州街\n的风俗,老婆子又说,这几天都累,不要都守在这里了,每家轮一晚吧。第一天就轮到老大和媳妇当值。老婆子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慢慢呷着茶,呷着呷着一窗的斜阳就渐渐枯萎下去,天色暗下来,长子长媳如约而至。白话一阵,老婆子毕竟上了年纪,就在毕毕剥剥地燃烧着的白蜡烛声中睡着了。长子长媳窝在客厅的沙发上头靠脚脚靠头睡了。院里的狗,这几天人来人往的,也是乏了,应付差事般叫两声,也睡了。忽然,老大被媳妇的脚挠了一下,老大翻身跃起,媳妇瞪了他一眼,朝熟睡的老婆子努努嘴,两人蹑手蹑脚上了楼。两口子把两间卧室一间储藏室翻了个遍,一无所获。媳妇说,你爹你娘没攒下好东西,至少还有洋钱吧,怎么连洋钱声都没听见?老大挠挠头,既然没找到,咱赶快下楼吧,让娘发现,我这老大以后得蒙着狗皮出门了。媳妇说,咱神不知鬼不觉,你娘哪会发现?说罢,媳妇把门轻轻阖上,甚至连门上挂的一条香荷包都纹丝不动。老婆子在天光大亮的时候醒了。黑线断了,一大半垂头丧气地耷拉在门把上,另一小半耷拉在门框上。老婆子揉揉昏花的老眼,愣片刻,觉得早上明晃晃的艳阳顿时暗淡无光了。一步,一步,下了楼,长子长媳头靠脚脚靠头睡得正酣,老婆子挪到蒲团上,将昨夜剩的残茶,抖抖索索地倒了一盏,喝下。第二天晚上,老二和媳妇当值。一晚上,老婆子睡得并不踏实,醒醒睡睡中,看着二儿子和媳妇一直都头靠脚脚靠头睡得很酣。可是早上上楼去看时,黑线仍然断了。第三天,老婆子在楼上拴线时,有些后悔自己的行为了,可开弓哪有回头箭啊,她咬咬牙,既然要试,就试到底吧。早上醒来的老婆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楼。老天爷啊,那根细细的轻轻一开门就断的黑线竟然仍旧拴着。老婆子宣布,她要跟三儿子住。搬家的时候,老婆子只带走了茶桌和蒲团。老婆子小脚点点地站在屋子中央指挥着,我就要这个桌子,好喝茶,剩下的你们分分吧。另外俩儿子就有些带气,都是些破烂,白送也不要。老婆子在三子家一口气活到九十。有一天,小孙子爬到她膝盖上,小孙子刚刚在学校里学会了讲故事,他骄傲地给奶奶讲《乌鸦喝水》。讲完,老婆子摸摸小孙子的头说,乌鸦聪明,飞到哪里都能过上好日子。又有一天,三子和媳妇商量贷款换个大房子。家里俩儿子一个老人,是有些局促。老婆子说,贷啥款,我这里有。她起身,找把剪子,把两个蒲团小心翼翼地拆开,层层叠叠的棉絮中铺陈着百元大钞及洋钱,数来得有百万元之多。【注】①头七,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第一个七天称为“头七”。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老婆子挨个在楼上两间卧室和一个储藏室的门框与门把之间拴根线,设置了悬\n念,为后文测试儿子做铺垫。B.喝茶是小说刻画老人形象的一个重要情节,“慢慢呷”是一种等待,也是一种强作镇静,“抖抖索索地倒了一盏,喝下”是内心极度痛苦的外在表现。C.小说对院里狗的描写看似闲笔但作用明显,一方面表现了这几天老人家里人来人往十分繁忙的状态,另一方面也通过狗都疲乏了来营造夜深人静的氛围。D.同是描写三个儿子守夜但笔法的简繁不同,对老大夫妇的描写最为详细,描写了他们的动作、语言,表现了大儿媳的精明、贪婪和大儿子不得已的苦衷。8.小说第三段对全文的情节发展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安排小孙子讲故事这一情节,有哪些作用?【答案】7.D8.①老两口住二层小洋楼,生活悠闲自在,为后文老大夫妇、老二夫妇怀疑父母有大量财产做铺垫。②强调老两口喜欢坐厚厚的、四周用花布缠绕的蒲团,为后文点明老两口把洋钱、人民币藏在蒲团中做铺垫。③交代老婆子的丈夫去世,解释了母亲为什么测试儿子的情节。9.①情节方面:用小孙子讲《乌鸦喝水》与标题呼应。②人物方面:小孙子爬到老婆子膝盖上讲故事,交代了老婆子在老三家的幸福生活,证实了老三的孝顺。③主题方面:《乌鸦喝水》故事引出内涵丰富的“乌鸦”,表面指老婆子的聪明和智慧;又借用乌鸦反哺之意来揭示人们应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不得已的苦衷”错误,虽然从“我这老大以后得蒙着狗皮出门了”可以看出老大还是比较顾忌脸面的,但从“老大翻身跃起”和老大媳妇说“咱神不知鬼不觉”可以知道,二人之前已经商量好如何做,没有所谓的“苦衷”。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先看第三段写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老婆子和老头子的生活状态,如“住二层小洋楼,吃自家种的菜”“老两口还有什么心事啊,就在西边房檐下栽下一片肥竹,撒了一把粉豆花的种\n子。风吹起来,竹影花影影影绰绰照进屋里”“喝着喝着,会像喝酒一样咣当一声碰下杯,茶喝得是花团锦簇”,由此可以看出老婆子夫妇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还写老头子老婆子“坐在蒲团上喝茶,虽然有沙发,可是老两口却喜欢坐蒲团,蒲团厚厚的,四周用花布缠绕”,同时交代老头儿的去世和三个儿子的孝心,如“头天晚上老头儿还唠叨着要第二天一早起来拔拔小菜园的草,半夜就硬在了床上。神仙伴侣撇下一个”“三个儿子讲究孝道,你来我往槐花串似的看望老两口”。接着分析这些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下文写到老大和老二夫妇认为父母有大量财产,半夜三更到处搜找父母钱财,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与上文老婆子夫妇俩的生活状态有关,所以为下文这一内容做了铺垫。第三段中提到三个儿子都有孝心,而下文老大和老二的行为可以看出这孝顺是掺了假的,前后内容形成对比,可以看出两家人的贪心和不孝。第三段中提到老婆子夫妇俩喜欢做厚厚的蒲团,下文提到老人把钱藏在蒲团中,由此可以看出为下文做了铺垫。下文提到老头子去世后,老婆子用拴线的方式来测试儿子们的孝心,由此可知,上文提到老头子去世引出下文这一内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概括小孙子讲故事这一内容。“有一天,小孙子爬到她膝盖上……乌鸦聪明,飞到哪里都能过上好日子”,小孙子爬在老婆子的膝盖上讲故事,这一画面展现出老婆子在三儿子家幸福的晚年生活,这也表明三儿子是真心孝顺老母亲,这也间接指出上文老婆子测试的结果。然后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小孙子给老婆子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小说的标题是“乌鸦”,结尾呼应了标题,首尾圆合;而老太太说“乌鸦聪明,飞到哪里都能过上好日子”,暗示了老婆子在三儿子家的生活以及小说的结尾情节。最后分析主旨上的作用。小孙子讲的“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很聪明,而文中那只聪明的“乌鸦”其实也指老婆子的聪明智慧。这篇小说的主题与子女孝顺父母有关,小说结尾由“乌鸦”而想到“乌鸦反哺”的故事,以此来揭示子女要孝顺父母回报父母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n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n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答案】10.B11.B12.C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痤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12题详解】\n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点睛】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痤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n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痤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白居易忽惊林下发寒梅,便试花前饮冷杯。白马走迎诗客去,红筵铺待舞人来。歌声怨处微微落,酒气醺时旋旋开。若到岁寒无雨雪,犹应醉得两三回。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忽惊”有“惊喜”之意,体现了诗人知晓有梅花在林下开放后的惊喜。B.首联中“寒”“冷”都表示寒冷,体现节气尚寒;“便试”体现诗人热切的心情。C.颔联中“走”“去”“来”等动词刻画了诗客、舞者来来去去、徘徊不定的形象。D.尾联中“若”表示假设,以此表达诗人对这次与薛秀才同饮赏梅聚会时的快乐。15.请简要分析诗歌颈联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答案】14.C15.内容:歌曲唱到悲切哀戚的时候,梅花也轻轻落下;酒酣时,酒香四溢,熏得梅苞都慢慢绽开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与朋友宴饮赏梅的愉悦。【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客、舞者来来去去、徘徊不定的形象”错误,诗歌颔联意思是诗人派人用白马疾迎诗友,摆开丰盛的酒宴等待歌妓、舞女来助酒赏花,而不是说他们“来来去去、徘徊不定”。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n本题一共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诗歌颈联的具体内容,即解释诗句的含意。通读全诗可知,颈联是对宴会场面的描写,无一字写“梅”,却处处有“梅”,诗人在颈联写梅花因听懂了歌声中的幽怨簌簌飘落,又因为席上浓郁酒香的熏染而徐徐绽放,极具动态美,使读者如临其境。第二问要求分析诗歌颈联表达的情感,此宴此诗皆因梅花而起,梅花似乎理解了主人的意趣,随着歌声,浴着酒气,飘舞绽放,助人兴致,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此外诗人与友人一道赏花听歌饮酒,体现了和友人在一起的愉快心情,故此诗亦可体现两人的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直抒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6)在《六国论》中,苏洵写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多病独登台③.千呼万唤始出来④.犹抱琵琶半遮面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人生如梦⑧.一尊还酹江月⑨.一肌一容⑩.尽态极妍⑪.奉之弥繁⑫.侵之愈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常”“独”“唤”“犹”“如”“必”“尊”“酹”“妍”“奉”“繁”“愈”。\n第Ⅱ卷(表达题共7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 ,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 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 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 ”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娓娓道来 富有 衣食住行 嫁接B.侃侃而谈 富足 悲欢离合 链接C.娓娓道来 富有 衣食住行 链接D.侃侃而谈 富足 悲欢离合 嫁接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C.家书的教益虽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家书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n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答案】17.C18.B19.D【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娓娓道来”:意思是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侃侃而谈”:形容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含褒义。根据前文“晓之以理”可知用“娓娓道来”。“富有”:强调的拥有的多。“富足”:强调足够满意。根据前文的“几百封”可知用“富有”。“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悲欢离合”: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根据后面的“平常生活”可知用“衣食住行”。“嫁接”和“链接”都是比喻用法,过去和现在之间,用“链接”更恰当。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上文侧重家书之“理”,下文侧重家书之“情”,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也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根据语境,B项最恰当。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语句的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一是把“一笔”放到“公共财富”的前面,据此可排除A、C。再根据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顺序,与多重定语语序的要求,应该是“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选D项最恰当。故选D。20.\n《红楼梦》中,判词预示了部分主要人物的命运。下列判词分别预示了“金陵十二钗”中哪个女子的什么命运?请任选一则简要分析。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②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答案】①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林黛玉贾宝玉泪尽而逝;薛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身。②贾元春。命运: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③王熙凤。命运:因贾府抄家病重而亡。④史湘云。命运:嫁了一位才貌俱佳的郎君,但夫婿很快亡故,过着守寡生活。如分析贾元春,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终无意趣”。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于十二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及分析理解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一首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位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可叹停机德”指宝钗。停机德这个典故,说的是女子的行为符合当时所规定的妇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大意是东汉的乐羊子外出求学,学未成而归家,其妻割断织机上的丝线,用以规劝乐羊子。“堪怜咏絮才”指得是黛玉。咏絮才是指才思敏捷的女子,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晋时人谢道韫是有才学之人,一日大雪,谢道韫叔谢安出句:“大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堂兄谢朗答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咏絮才”中的“絮”,即谢道韫所对之句中的“柳絮”,然此句是以柳絮喻雪,表面写柳絮,实则写雪。“玉带林中挂”一句中,将前三个字倒过来,就是“林黛玉”的谐音。“林中挂”又暗示了牵挂。根据红学家们的考证,林黛玉到最后确实是香消玉殒了。“金簪雪里埋”代指薛宝钗,簪与钗都是古时女子头饰,“雪”谐音“薛”,同时“雪里埋”又暗示了宝钗收到的凄苦与冷落。\n②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假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结果如何呢?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从命理上来说,便是兔年开始。名义上死在虎年,实则死在兔年,便是所谓的虎兔相逢。元春在红尘俗世是非场中活了二十来岁,平生最显贵的一件喜事就是晋封贤德妃,蒙天恩元宵省亲。可惜她这样的荣华富贵只享受了三年,就在一场宫廷斗争之中,大梦归去,含恨而逝。③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④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湘云在婴儿时期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第三句“展眼吊斜晖”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钱氏家训》流传一千三百余年,全文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突显“善事国家、重德修身、崇文尚学”三大核心价值,其中尤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最为世人称道。千百年来,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穆、钱基博、钱锺书等国学大师埋首深研中国传统文化,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科学家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上述材料富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n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心系苍生,共筑家国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只是一“家”之“训”,但其境界与格局却并未囿于家庭层面。“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钱氏家训》引导子孙“为天下谋利”,这样的境界与格局,是钱氏一族人才辈出、星光璀灿的根本原因所在。首先,有大的格局,才能有高的志向。有句话说得好,“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命运。”一个人如果事事都从私心出发,那他的格局注定有限,目光注定短浅。纵使侥幸成功,充其量只能做到名利双收,怎可能做出利国利民的大业绩?老子云“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一个人如果能够超越私心,把目光投射到国家、民族、社会的层面,才有可能成就名留青史的伟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钱穆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成为史学泰斗、国学巨擘;钱三强以科技回报祖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们之所以成就卓著,无不与与其为国为民的大格局有关。其次,有大的格局,才能有强的动力。“追名逐利”是许多人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容易让人迷失,甚至可能让人误入歧途、身败名裂。“为国为民”是许多人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在关键时刻能引导人做出正确的抉择,同时还能给人源源不绝的动力。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从小热爱文科,但是“九·一八”事变让他深受震动,他愤然改学理科,立志将来设计飞机、大炮强大国家的军力。钱伟长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在理科课程上倾注大量精力,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最终成为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心怀家国的人,在奋斗的道路上能爆发出更强劲的力量。综上所述,《钱氏家训》为人称道,钱氏一门人才辈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个人有了“为天下谋利”的大格局,才能确立更高的志向,获得更强的动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都应当超越一己私心,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大我”,心系苍生,共筑家国,将更多的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活出一个无比精彩的人生。【解析】【分析】\n【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整则材料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钱氏家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列举了钱氏家族的杰出人才。由材料可知,正是因为有了“家训”的教育和引导,钱氏家族才会人才辈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在《钱氏家训》中,有一条最为世人称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这句话倡导了一种“心怀天下、立身为民”的价值观,它是本题的“题眼”所在。正是受这一价值观的指引,钱氏一门才能人才辈出。他们要么“埋首深研中国传统文化”,要么“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不管从文还是从理,都是在报效国家,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由此可知,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话题还是“家国情怀”。作文的核心立意也就水到渠成:当代青年要心怀天下、立身为民,在报效国家的同时实现自我。当然,“家风”也是材料所暗含的一个关键词,钱氏一门人才济济,正是其“家风”使然。但我们不能把立意停留在“家风”上面,不能就“家风”写“家风”。材料特别强调了“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这句话,后面列举的六个人物,也都是在国家层面做出贡献的人,因此,“国家与个人”才是作文立意的正确着眼点。立意:1.人要有家国情怀。2.胸怀天下,成就自我。3.心系苍生,共筑家国。4.人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5.小我融入大我,活出最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