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2-2期末考试卷高二历史第I卷(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50小题)1.“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旨意与此相似的是()A.商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B.汉文帝“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C.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2.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杀身之祸的是()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3.《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A.没落贵族的利益B.立功将士的利益C.新兴地主的利益D.富裕农民的利益4.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A.消灭旧贵族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以法治国D.废除分封制5.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6.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9\n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9.《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④1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C、改变了社会性质D、以失败而告终13.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14.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用意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15.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王安石开始变法的1069年是公元11世纪中期②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③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9\n17.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18.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19.“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A.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B.解放农奴,给予土地C.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D.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20.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21.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重要途径。下列改革实现解放生产力或推行新的生产方式而加速社会转型的有()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俄国1861年改革④日本明治维新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2.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23.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24.1851——1899年间中国的译著中,科技类是重点,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l902--1904年间中国的译著中,社会研究和人文科学成为重点,日本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促成这一变化的深层原因是()A.洋务自强运动的破产B.日本现代化的成功C.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D9\n.中国现代化的深化25.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26.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27.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C.进行社会风俗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2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29.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④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0.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3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9\n33.“老虎苍蝇一起打”,假如有一名秦朝政府官员,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官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34.“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3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C.以六部分理朝政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36.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官制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37.《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38.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39.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40.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B.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C.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D.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41.“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其中“她”指的是()A.古中国B.古希腊C.古印度D.地中海42.在当今许多国家的法庭上都可以看到律师的身影,律师这种制度来源于9\nA.古希腊B.古罗马C.美国D.英国43.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年—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B.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C.在国家政权实际运行中行政权居于主导地位D.行政首脑取代议会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44.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①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②确立了邦联制③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关系④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5.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小布什诉戈尔案”轰动政坛,源于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和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几十张选票的有效性上产生争议。最终,美国最高法院以7票对2票决定重新点算选票的过程违宪。该材料()A.体现国家权力机关权力分立B.展现最高法院掌控国家行政权C.证实总统胜出无需选民志愿D.证明司法机关现实凌驾于行政权46.《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皇帝)有如下规定:“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之一”;“帝国元首任期终身”;“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A.规定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B.规定了帝国元首的虚君地位C.对元首权力的限制有名无实D.赋予帝国元首以广泛的权力47.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A.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B.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C.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D.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4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49.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9\n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50.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51.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2)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3)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52.主题: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6分)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工作了么?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9\n材料三: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俄国是怎样“通过这一经历学到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的”?(2分)(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并分别说明其历史影响。(8分)(3)据材料四,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3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3分)5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陶片放逐法”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当时雅典政坛存在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大政治势力,双方政见严重不合,斗争激烈,于是两人都希望借助“陶片放逐法”的威力驱逐对方。但这时出现了一个自称为“群众英雄”的许佩伯罗斯,他号召人们将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人一同逐出雅典,于是,在公民大会现场,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派联合起来,将大多数的票投给了许佩伯罗斯,后者因而被驱逐出雅典。事后,雅典人认为“陶片放逐法”在这次事件中遭到了亵渎。材料二“水门事件”是美国的政府运作机制在建国以后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被捕。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先是坚持以行动出于国家安全为由否定这些行动的违法性,后来又企图利用任命大法官的机会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司法环境,但这两项行为终究是徒劳的,1974年尼克松宣布辞职。材料三1871年,日本岩仓使团考察欧美宪政时认为,“德国比英法更有参考价值”,“英国为共和政体,权在议院,不适于日本……德国情况与日本近似,其虽设议院,但贤明之皇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对普鲁士从“小国”走向“军事大国”的道路亦颇感兴趣。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则断言“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雅典人认为“陶片放逐法”遭到了亵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8分)(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府运作机制”的重要原则是什么?据此分析为什么说“这两项行为终究是徒劳的”。(5分)(3)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德意志帝国宪法》表明德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为什么日本岩仓使团认为德意志的宪政之路最适合当时的日本?(5分)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9\n1.A2.B3.A4.B5.A6.B7.D8.C9.C10.B11.B12.A13.B14.A15.B16.C17.D18.B19.B20.B21.D22.D23.C24.D25.B26.C27.C28.A29.C30.A31.A32.D33.B34.B35.B36.A37.D38.C39.D40.B41.B42.B43.C44.D45.A46.A47.A48.D49.B50.C二、非选择题51.16分(1)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6分)(2)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4分)(3)发展经济。商鞅变法侧重于改革旧的土地制度,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6分)52.16分(1)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抵抗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分)认识到农奴制的落后,实行农奴制改革。(1分)(2)措施及影响:政治上,日本通过“废藩置县”,结束了割据状态,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借助“殖产兴业”,创办了许多近代企业,为日本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社会生活各方面不断西化;军事上,建立新军队,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邻国带来巨大灾难。(措施与影响一点1分,共8分)(3)观点: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3分)理由(以下三方面任选其一,3分):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3分)中国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3分)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3分)(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给分)53.18分(1)“陶片放逐法”已经变成了雅典有权势的阶级(或者政客、贵族)操纵民主,操纵民意的工具。(2分)局限性:民主范围而言—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妇女外邦人排除在民主之外;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就其参政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6分)(2)三权分立原则(1分)①三权分立原则下司法系统独立(或者行政无权干涉司法);②美国总统无权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否违宪(或违法与否只能由最高法院判定);③大法官虽由总统任命,但不对总统负责(4分,任答两点即可)(3)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1分)①日本的封建残余也较为浓厚,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君主政体;②高度集权的政体有利于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的发展;③军事立国的方针也有利于日本的对外扩张。(4分,任答两点即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