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一中2022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社会蜕化之际,争乱频仍,民生困苦,……深思远虑之士,对此巨变之原因与影响,自不免加以疑问批评,而提出抗议或补救之方”,由此出现了A.战国七雄B.百家争鸣C.独尊儒术D.春秋五霸2.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4.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6.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8.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9.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n10.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11.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A.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B.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C.宣扬俗权之上增进民族意识D.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念12.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C.自由平等D.三权分立学说13.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三者的共同点有()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③反对封建束缚④促进人性的解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14.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A.普罗塔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15.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9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16.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有()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②“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③《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④能歌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7.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A.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B.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C.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D.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n18.“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与上述时空观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是()A.万有引力定律B.量子理论C.狭义相对论D.广义相对论19.世纪后期有一种理论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认为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认为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这种理论是()A.经典力学B.相对论C.马克思主义D.进化论20.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21.图2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22.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B.改造国民的素质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D.新文化的融合性2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24.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主张对中国文化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根本改造。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A.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兼容\nC.东西方化的碰撞与交融D.传统文化与的西方文化的传播2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26.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个表明孙中山()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27.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28.下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发表的几部代表性作品。其内容反映毛泽东的思想出发点是()时间文章主要活动或思想观念1919年《湘江评论》“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傍着活的事件来讨论”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入湖南农村对农民运动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63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A.独立自主B.理论联系实际C.武装斗争D.批评与自我批评29.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30.下图是1985年9月23日《时代》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根据邓小平两侧不同的画面,对这期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正确分析是()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为中心道路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n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综合题(共3道题,共40分)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立。——《宋史﹒朱熹传》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4分)(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4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2分)(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2分)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用)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但丁《论俗语》材料二: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n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材料三: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3分)(2)据材料二,说明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作用有哪些?(3分)(3)材料三中胡适“首举义旗”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材料一、三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6分)(4)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2分)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3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2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2分)\n平江一中2022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BBCADACACBBCD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ADBCBCACCDBDD二、非选择题31.【答案】:(16分)(1)因素:民心的得失。(2分)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分)(2)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目的:神化君权、警戒君主。(2分)(3)关键:正君心。(2分)途径:存天理,灭人欲。(2分)(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5)认识:限制君权。(2分)来源于:32.【答案】:(14分)(1)观点: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好的语言需要有才识兼备的人;提倡使用俗语。(3分,每点1分)(2)作用: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精神;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3分,每点1分)(3)“义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2分)主张: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2分)相似:通俗性、平民化。(2分)(4)作用:传播新思想,唤起民众,成为思想运动的先导;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2分,答任意一点即可)33.【答案】:(10分)(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1分)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分)(2)成果: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1分)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答2点,2分)\n(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2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