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2年上学期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与周王朝的青铜器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这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四边传播,故D项正确;分封制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故A项错误;并不是所有的诸侯国的青铜器都是来自周王的赏赐,B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度下的礼乐制度,并不是宗法制,C错误。故选D。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可知,春秋时期铁质农具仍未得到普遍使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原地区是在南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关于孔子的格言和对话”、是“流传下来”的、“是在孔子去世大约500年之后才完成的”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个“修订本”是《论语》。《论语》是古代四书五经的内容之一,故A项正确;《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排除B;《诗经》产生于西周,远早于《论语》,排除C;秦朝的施政理念是法家思想,而《论语》代表儒家思想,排除D。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先秦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体现出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之后,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提出的,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故D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地位,没有反映出农业生产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6.【答案】A【解析】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项排除。6/67.【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监纠非法”等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刺史行使监察职责,巡视地方监督官员,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部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秋、冬入奏,居无常所”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刺史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利用庄园不仅控制地方经济、军事还控制地方政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明显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王国属于分封制下诸侯,地主不属于诸侯,权力也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庄园的教育管理,并不能说明是国家培养的人才,故B项错误;庄园属于地方势力,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可知,这时期汉代纺织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故B选项正确;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农业地位没有下降,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地位下降,故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为基础,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达的情况,故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而且材料只涉及到一个地方,且文学作品有夸张嫌疑,不能得出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故D选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后,“士”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这与当时的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故D项正确;汉武帝后“士”主要指知识分子,与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并且该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故B项排除;“重文轻武”是在宋朝时期出现,故C项与材料无关。11.【答案】C【解析】由“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做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门第低下享受不到政治权力,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C正确;“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A错误;此制度下平民由于门第低下,不能享受政治权力,B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故选C。12.【答案】D【解析】从材料“玄学风靡流行”“十分谨慎地遵照儒家礼法行事”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玄学比较重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糅合,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与道家思想之间的糅合,故A项排除;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的分裂,故C项排除。6/6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变造”制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D。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释迦牟尼是‘夷狄之人’,佛教是‘夷狄之教’”“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等信息可知,韩愈反对佛教在中国传播,主张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材料所述韩愈主张实质是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A项正确;根据题中韩愈将佛教称为“夷狄之教”可看出不主张包容和吸纳佛教,即不包容、吸纳外来文明,B项错误;根据材料“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等信息可知,韩愈反对佛教在中国传播,而不是尊重佛教、弘扬佛法,C项错误;根据材料“夷狄之教”“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等信息可知,韩愈反对佛教在中国传播,捍卫儒学正统地位,并未反映融合三教创新发展,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材料“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唐太宗时,废礼毕,增燕乐(杂用中外)高昌乐成《十部乐》”反映出隋唐时期各民族、各地区乐舞以本来面目汇集中原,逐渐相互吸收、融合、发展的总趋势,这体现出隋唐时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艺术品味和社会道德,故A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排除。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谏官的职责由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到掌讽喻规谏,权监督大臣,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加强了君主专制,C正确;“台谏合一”无法体现监察机构日益多元化,排除A;材料信息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B;“台谏合一”强化了君主专制,并非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排除D。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群体性文化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项形容市场繁盛的情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在借月写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描述成都灯会盛况,符合题意;D项说明杭州地理位置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18.【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6/619.【答案】B【解析】材料“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反映了明朝后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倭患基本平定并不等于外来威胁趋于解除,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明朝政府的财政问题,故D项排除。2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可知,《南赣乡约》重视仁厚的乡风民俗,这说明乡约在明代的乡村治理中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由乡村群众集体制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并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故A项错误;乡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宗族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D项错误。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汤显祖的“至情说”对当时的程朱理学进行批判,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没有涉及到妇女地位和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故BC项排除;《牡丹亭》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D项错误。2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雍正帝时,官员之间彼此监督,有利于清政府的吏治清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宗室势力的打击,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之间的监督,故D项排除。23.【答案】B【解析】从材料“明清文人画逐渐改变了传统文人画……清高色彩,以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文人画逐渐世俗化、平民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绘画技巧的创新,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趋势,故CD项错误。24.【答案】D【解析】从材料“如果没有一个凡人参加战斗,那么众神将不能伤害前来侵犯的巨人族”“参与战斗的诸神与凡人一律称做奥林匹斯人”中可以看出,这则神话反映了当时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神话文化的多元性,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状况和神魔战争的情况,故BC项排除。25.【答案】C【解析】从材料“《十二铜表法》规定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士地的平等权利”中可以看出,平民的政治和社会权利的扩大,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注重保护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6/6项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罗马法仍然是公民法,故D项排除。2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据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是以“人”自身为中心的,所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C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柏拉图的观点是“最先”,而且柏拉图之前已经有了“对人的研究”,故A项排除;B项的“宗教神学观”与材料不符,故B排除;D项与材料观点相反,故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27.【答案】(1)特征: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员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2)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七国乃春秋时代以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可归纳出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根据材料“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可归纳出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根据材料“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可归纳出任命官员而非贵族世袭(2)变化:根据材料“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可归纳出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和打破宗族壁垒;根据材料“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可归纳出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28.【答案】(1)君权观: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合理性,通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天理,去人欲”。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五行家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教等学说。(2)原因: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思想内涵;继承、发展传统思想并予以创新;符合世俗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前意识;等等。(3)认识: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和进步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而妖孽生矣”并结合所学,归纳为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根据材料一“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并结合所学,归纳为朱熹从“理”的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第二小问缘由,结合所学,从董仲舒、朱熹创立或发展儒学的思想渊源的方向思考,董仲舒可以从借鉴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归纳,朱熹可以从吸收佛、道理论的角度归纳。6/6(2)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正君心是大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符合需要、超前意识等。(3)综合以上材料,可以从思想文化发展的国内空间、时间先后的继承几个角度来思考,最终归纳为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交流融合等。29.【答案】(1)条件:古代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环境,促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自然环境;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向海外殖民扩张,富有开拓、冒险精神;城邦的狭小,有利于公民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追求民主权力;古代希腊公民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亚非文明的影响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因素。(2)成就:重视公民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的奇葩,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一些民主运作方式,具有超时空的价值。(3)评价:积极性:它维系了罗马帝国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解析】(1)条件:根据所学内容主要从希腊的地理环境造成小国寡民的环境,以工商业和航海业为主,从而造成海外殖民,冒险精神。根据材料“古代希腊公民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可知古代希腊公民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和亚非文明的影响等内容都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繁盛。”得出亚非文明的影响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因素。(2)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成就,主要从希腊的文化成就,产生许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文化巨匠,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从开创民主政治先河方面分析对世界影响方面分析。(3)根据所学内容对罗马法的评价要辩证的分析,主要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性主要从维护罗马帝国统治和对世界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法律体系产生影响。局限性则从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方面分析。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