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2年上学期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各国诸侯都是姬姓王族的后裔B.各国青铜器都来自周王的赏赐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3.《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4.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所有关于孔子的格言和对话,都只是来源于流传下来的一个修订本,而这个修订本也是在孔子去世大约500年之后才完成的。这个“修订本”A.是四书五经的重要内容之一B.记载的都是孔子的言行和思想C.与《诗经》为同一时期的作品D.对秦朝的施政理念有重要影响5.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人物学派主张孙子兵家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墨子墨家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孟子儒家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商鞅法家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7/7C.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D.农业生产是为战争服务的6.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且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的治国理念具有A.功利实用主义倾向B.开拓创新精神C.极其鲜明的开放性D.悦意进取意识7.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此时的刺史记载出处“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官典职仪》“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遗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汉旧仪》“至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入奏,居无常所。”《唐六典》A.是拥有实权的地方官B.拥有固定的办公府衙C.是隶属于丞相的官员D.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8.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B.国家培养人才C.利于维护君主专制D.不利于地方有效管理9.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陈留地区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开始出现10.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已经消失B.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儒家思想成正统思想7/711.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12.魏晋时期,玄学风靡流行,形成了一股贵老庄、轻经典、尚个体之自由和鄙儒家之礼法的“魏晋风度”。但是,以任情废礼著称的竹林派玄学家嵇康、阮籍,在教育自己的子侄时却十分谨慎地遵照儒家礼法行事,这说明魏晋时期的玄学A.本质是道家思想B.取代了儒家思想C.反映了社会分裂D.糅合了儒道思想13.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14.在谈到儒学和佛教的关系时,韩愈认为,释迦牟尼是“夷狄之人”,佛教是“夷狄之教”,释迦牟尼本人若进入唐境,可“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韩愈的主张实质上是A.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B.包容、吸纳外来文明C.尊重佛教、弘扬佛法D.融合三教创新发展15.隋文帝时,设置了《七部乐》:国伎、清商伎(汉乐)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即礼毕,汉族面具舞);隋炀帝时,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唐太宗时,废礼毕,增燕乐(杂用中外)高昌乐成《十部乐》。隋唐时期宫廷宴乐的变化原因是A.经济高度发达,艺术品位提升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C.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D.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16.宋以前,谏官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御史台、御史弹劾的对象则为官员,谏诤对事,弹劾对人。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则规定谏官的职责可以同掌讽喻规谏,谏官有权监督大臣。此后,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A.监察机构日益多元B.吏治腐败问题较严重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D.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7/717.城市以其独有的特质,提高了人类生活的品质,促进着社会的文明发展,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而群体性文化活动是城市建设达到一定高度、居民精神文化富足的生动表现。下列诗句体现群体性文化活动的是A.“看高楼倚郭,云边矗栋,小亭连苑,波上飞甍。”B.“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C.“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D.“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18.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19.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D.财政困难得以解决20.明朝王阳明任南贛巡抚时推行《南赣乡约》,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在明代的乡村治理中A.乡约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D.乡约是对中央集权加强21.明代中后期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在戏剧理论上,提出了“至情说”,在《牡丹亭》中,汤显祖歌颂了杜丽娘为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殉情精神,汤显祖的“至情说”反映了明代中后期A.对程朱理学的批判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对科举制度的批判D.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22.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期间,雍正曾在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奏折上批到:“近闻李卫行事狂纵,操守亦不如前,果然否?……据实奏闻,”待李卫任浙江巡抚时,正在他的奏折上批示:“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于伊莅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据此判断,雍正时期的这种奏折制度7/7A.中央监督地方,健全了监察体系B.皇帝监督大臣,打击了宗室势力C.官员彼此监督,有利于史治清明D.文官监督武官,规范了奏事程序23.明清文人画逐渐改变了传统文人画不食人间烟火的托物言情的清高色彩,以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如唐寅的《东方朔偷桃图》、黄慎的《东坡玩砚图》等。据此推断,明清文人画A.重视绘画技法创新B.具有世俗化的倾向C.批判封建专制统治D.真实反映历史现象24.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故事:奥林匹斯诸神与巨人族将有一场恶战,但神谕却说,如果没有一个凡人参加战斗,那么众神将不能伤害前来侵犯的巨人族……战斗结束后,宙斯把参与战斗的诸神与凡人一律称做奥林匹斯人。这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反映出当时A.神话文化的多元特征B.民主政治的繁荣昌盛C.神魔战争的惨烈悲壮D.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25.《十二铜表法》规定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士地的平等权利。这表明A.《十二铜表法》注重保护平民利益B.保护私有财产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C.平民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得到了扩大D.罗马法在军事扩张中不断得到完善26.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两个:“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另一个是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所以灵魂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此观点A.最先注重了对人的研究B.具有明显的宗教神学观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是对人自我意识的否定二、材料解析题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国乃春秋时代以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7/7——商——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同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朱熹(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指出二者的思想来源。(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朱熹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7/7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所以得到如此辉煌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实行民主制是政体上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民主制中有不少内容源自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可以说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也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雅典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和亚非文明的影响等内容都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繁盛。——《古代希腊文明》材料二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代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能做到什么。”著名思想家伊索克拉底指出:“雅典的学生成为了其他人的老师,雅典已使‘希腊人’一词不再表示一个种族,而表示一种精神面貌”。——《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材料三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世界上古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主要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罗马法进行评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