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80分)1.中国人取名很有讲究,一般而言,以字定辈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你认为这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A.等级观念B.宗法观念C.法治观念D.辈份观念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3.“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4.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5“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①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有变动②路和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③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④元朝另设中书省直辖“腹里”A.①③④B.①③C.①②D.①②③6.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7.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8.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责: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奉旨笔录,上传下达D.陪读陪写,赋诗作画-8-\n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10.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东南沿海五口开放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A.传播宗教B.倾销鸦片C.打开市场D.输出资本1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反映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哪项主权A.司法主权 B.贸易主权 C.立法主权D.外交主权12.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鸿章愤怒地说:“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13.《大国崛起·危政新局》中说:“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沉重后果是A.彻底打开了中国大门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英国完全占有了印度D.列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D、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5.《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权16.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17.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其排列顺序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以次类推相配排列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就是用天干地支纪年法。试推算,中国近代史上“庚子赔款”的“庚子年”是公历哪一年A.1895年B.1898年C.1900年D.1901年18.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8-\n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义和团运动D、中华民国的成立19.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20.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制定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于华东……巩固首都……”。下列抗日战争中的会战能够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是A.太原会战、徐州会战B.淞沪会战、枣宜会战C.太原会战、淞沪会战D.淞沪会战、徐州会战21.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和约签字”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2.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②打倒军阀③统一中国④平均地权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3.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24.在下表空白处填写最恰当的主题词是1894—1912年:社会变革,走向共和1921—1935年:1949—1956年:民族独立,制度革命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民族复兴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星星之火,洗血前耻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开天辟地,渐趋成熟25.三大战役按作战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辽沈、淮海、平津B.淮海、辽沈、平津C.平津、辽沈、淮海D.淮海、平津、辽沈26.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8-\nC.③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④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27.“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2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渡江战役取得胜利C.平津战役取得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9.1949年召开的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30.观察右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1965年②西藏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③西藏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的团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1.在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32.“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破坏33.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34.2022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在访华期问说:“中印握手,全世界都会关注。”60-8-\n年前,中印握手而产生的外交成果是A.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求同存异”方针的产生D.“万隆精神”的产生35.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上表说明: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B.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不居于领导地位36.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指由中国领导创立的,目的在于“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A.联合国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D.不结盟运动37.1974年,在西沙海战期间,蒋介石收到一份急电:中共海军导弹护卫舰,企图穿越台海海峡。蒋介石命令:让路。当天,人民海军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台海海峡,这是25年来的第一次。蒋介石这一态度反映了A.新中国海军力量的强大B.中美关系的改善C.“九·二共识”具有历史基础D.海峡两岸关系开始解冻38.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39.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主义的高涨B.十月革命的影响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40.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日记(见下图)。日记真实记载了1917至1931年期间蒋介石的心路历程,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A.拒绝张、杨“兵谏”B.参加北伐战争C.同意与中共进行第二次合作D.出席开罗会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41题9分,第42题11分,,共20分)41.(9分)下图记载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外交历史,试结合图表与史实回答问题。(1)图一签订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1分)-8-\n图一(2)图二反映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和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这位领导人在1955参加了万隆会议,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4分)http://www.zk5u.com/图二(3)根据图三,指出1955年至1970年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支持率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4分)图三42.(11分)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法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与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相对立。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宋朝、明朝各采取怎样措施?(2分)据丞相职位变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1分)材料二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1分)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n(3)1954年宪法确定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3分)改革开放以后,这部宪法又是如何得以完善发展的?(2分)班级姓名学号总序号座位号-------------------------------------装--------------------------订-------------------------------------线---------------------------------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历史答卷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8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二、非选择题(20分)41、(9分)(1)图一签订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1分)(2)图二反映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和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这位领导人在1955参加了万隆会议,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4分)(3)根据图三,指出1955年至1970年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支持率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4分)42.(11分)(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宋朝、明朝各采取怎样措施?(2分)据丞相职位变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1分)(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1分)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3)1954年宪法确定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3分)改革开放以后,这部宪法又是如何得以完善发展的?(2分)-8-\n高一历史期中参考答案选择题BCDACBDCACAABACCCDDCDCADADCBBCADBBCCCAAB41.(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2)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4分)(3)上升①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4分)42.(1)宋朝:设立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写出一点,即得1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制。(写出一点,即得1分)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1分)(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意义:①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②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分)(3)这“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完善发展:①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2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