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晚练(五)2022-09-3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2.北宋石守信原本作战勇猛且一向“重义轻利”,但自从“杯酒释兵权”发生之后,他忽然开始追求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对他的这一“表现”,《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由此可见“杯酒释兵权”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造成了人才浪费C.导致将领普遍的不满 D.致使功臣自污以自保3.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时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实际反映了( )A.元代城市生活日益多样化B.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C.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D.江南文人科举及第后的喜悦4.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A.三权分立B.主权在民C.司法独立D.民主共和5.“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6.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路。这说明中国军队( )A.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B.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力和财力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D.牵制日军兵力最大、歼敌最多7.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陈独秀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十月革命的影响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主义的高涨9.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4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材料中的“”处应为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11.“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2.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国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B.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13.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出席“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等。这反映的实质是A.人民民主B.天赋人权C.主权在民D.君民共主14.《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15.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16.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17.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 )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184.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曾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1882年,俾斯麦又说,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统治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国家,没有一个政党有足够的力量,能进行调停。这说明德意志A.统一前后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化 B.议会依从于普鲁士王国C.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 D.是一个没有政党的国家19.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现在任何一州认为得准予入境之人(指黑奴)的迁移或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对此种人的入境,每人可征不超过十美元的税。这反映了A.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结果 B.黑奴贸易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C.南部种植园经济受到限制 D.统一征税是联邦政府经济职能20.1688年英国议会政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的信用工具——国债的发明。这种公共借贷能够有力地满足紧急需要,其关键是议会负责偿还债务。材料表明A、财政改革推动了共和制的确立B、英国国王行政权已经被议会剥夺C、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权力的转移D、国债之争是光荣革命的导火线21.“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可以追溯于旧秩序下贵族为主的社会结构…一旧制度统治的半封建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这种为法律所认可的社会不平等使法国的阶级矛盾处于紧张状态。”由此表明法国大革命A.以贵族为革命的唯一对象B。破坏了近代法治精神C.缺乏革命所需的经济基础D。追求社会平等的实现22.“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 )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23.“在西方,它作为社会革命的最后阶段,长期使人恐惧或被人赞美。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这里的“开端”指A.以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化迈进B.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C.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民族独立D.以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24.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D.通过了《和平法令>25.“西方标准教科书认为,(列宁)《怎么办?》一书是最终导致斯大林主义的残酷的布尔什维克之连续链条的第一环。……里赫则系统地证明了俄国革命运动中最坚定地追求政治自由的战士不是别人,而正是列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西方学者对俄国革命史有分歧认识B.西方学者认为列宁斗争功过参半C.西方学者对布尔什维克持否定态度D.西方学者认为列宁追求政治自由26.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27.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4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28.截止2022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29.右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推动欧洲各国密切联系B.法国希望取得欧洲领导地位C.欧共体各国联合以抗衡美苏D.欧洲的北约盟国依附于法国30.1989年,团结工会上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同年,民主德国大量公民外逃,政局出现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东欧剧变的关键因素是A.教廷的道德支持B.美国的和平演变C.欧盟的经济制裁D.苏联的政策转向二、非选择题(40分)31.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6分)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拿破仑法典》(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6分)该法典有何影响?(6分)材料三、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6分)指出其历史作用。(2分)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2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6分)(5)从以上问题中,你有何认识和启示?(4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