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A.周王室对诸侯失控B.周初的分封制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兼并战争2.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A.广建诸侯藩国B.区分血缘亲疏C.保证法律执行D.巩固分封秩序3.周礼的本质意义是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惩罚贵族的制度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5.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6.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7.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8.“欲天下之安定,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主张后来发展为A.削藩策B.分封制C.刺史制度D.推恩令9.下列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设置枢密院B.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各州郡的财富全部运往开封10.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D.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11.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了A.丞相权力增大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体现了任人唯贤1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矛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②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②③13.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7-\n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14.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5.古希腊城邦殖民活动的最大影响是A.促进航海业的发展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吸收东方的先进文化D.为创造自己独特的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古希腊城邦政体对希腊文明最大影响是A.贵族制的盛行B.小国寡民,独立自主C.君主制的盛行D.公民政治的盛行17.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浅世纪雅典著名的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0人刻写。由材料可以看出“陶片放逐”A.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验方C.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D.不能保证真正意义的民主18.《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A.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B.罗马法对妇女歧视,说明了它的局限性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19.希腊和罗马的民主都是A.维护了大部分公民的权利B.使妇女权益受到法律保障C.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D.受到亚非文明的影响20.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打败王军B.议会打出“自由”的旗号,号召人民起来斗争C.发动了“光荣革命”D.《权利法案》的颁布2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反复的根本原因是A.新贵族具有保守性B.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水平不高C.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D.资产阶级缺乏斗争经验22.下列关于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②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③国王有权废除任何法律④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23.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指出:“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不过给黑人开了张空头支票而已”。这是指A.美国允许奴隶制度存在B.美国允许奴隶贸易C.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D.黑人无选举权24.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7-\nA.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D.开拓海外殖民地25.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国王可以任免宰相和其他官吏,创制法律,甚至召开和解散议会。这反映了这部宪法的最大特点是A.专制主义色彩B.军国主义色彩C.民族主义色彩D.民主主义色彩26.17~19世纪,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A.推翻了君主制度B.彻底解决土地问题C.向法制化国家过渡D.建立民主共和国27.关于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B.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C.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议会拥有立法权28.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大好处是A.是真正的民主,可以保障所有人的利益B.避免了党派之间的斗争,有利于稳定政局C.可以把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D.可以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29.虎门销烟的最本质意义是A.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B.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D.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30.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明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B.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D.战争的结果是与作战方针有直接的联系31.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内容是①割让香港岛②开发五口通商③关税协定④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②③④32.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D.改变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3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34.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C.没有认识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D.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35.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36.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B.农民阶级封建迷信思想严重C.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洪秀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7-\n37.《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B.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洪秀全的主观愿望38.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错误的是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C.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D.它们都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纲领或方案39.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最显著的进步表现在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B.进行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武装斗争C.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针D.运用宗教理论发动农民起义40.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二、材料题。(10+15+15=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面一幅图片: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7-\n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已,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充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美国的历程》(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3分)(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其“新型”有何特征?(4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年表。1911年1月中国首部专门刑法典颁布。2月台湾发起首次断发大会。3月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4月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身黄花岗。5月清廷成立皇族内阁。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7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国总会。8月湖广当局下令查封,酿成《大江报》文字狱案。10月武昌新军引发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12月孙中山归国,经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政治背景。(15分)-7-\n-7-\n参考答案:31、(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2分)(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4分)(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分)32、(1)约法省刑,崇尚宽简;礼法并用。(3分)(2)注重证据的原则;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4分)影响: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4分)(3)原因:政治上软弱无力。特征:“三权分立”。(4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