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大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大下”,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制度,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2.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3.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4.史学家张荫麟教授把周代称为“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其依据是西周时期A.实行宗法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D.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钱氏家训·家庭》载:“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A.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6.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6\n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7.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D.由封闭到开放8.云梦《秦简》载“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材料中官吏的任职方式是A.中央任命B.军功受奖C.察举征辟D.科举考试9.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10.《后汉书》记载:“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由此可见,马严 A.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B.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C.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D.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11.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制定法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B.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C.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D.秦统一了度量衡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1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6\n14.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15.“(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16.《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三司B.政事堂C.太尉D.枢密院1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8.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19.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始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2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6\n21.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2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专理刑狱,职能单一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参与政务,秉旨办事23.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2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多次提及,“己付各国公论”,英、俄等国“必有办法”;“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据此分析,李鸿章寄希望于列强调停的原因是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B.日本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D.日本的侵略会危及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25.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 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26.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经商 B.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义和团运动后“惩办首祸诸臣” 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7.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6\n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C.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28.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29.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主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下列特权破坏了司法主权的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C.租地建房权D.开矿设厂权30.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③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6\n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6分)(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6分)(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请回答:(1)材料一中秦始皇为了做到“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重大创新?(6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4分)(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2分)6\n南康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大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BDDCADAAAACBB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BACCDDDBCDCBD二、材料解析题31、(1)制度:察举制。(2分)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4分)(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任答3点得6分)(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答对4点给8分)32、(1)创新:开创皇帝制度,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6分)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4分)(2)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诏令,门下省审议此项诏令,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4分)(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4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