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2.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3.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4.《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A.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C.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5.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无为而治 D.知行合一6.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7.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7-\n8.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纲常伦理 D.天人感应理论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0.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句话反映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朱熹的“理学”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1.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以后综合了新儒家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人物。下列选项跟朱熹密切相关的是( )A.融合了佛教、道教、法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B.提出“格物致知”,进而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天理,提出“天人合一”学说D.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12.朱熹说:“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这体现了朱熹理学( )A.修养论中坚持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 B.社会实践理论中坚持道统论的观点C.理气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 D.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13.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14.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15.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7-\n,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16.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17.“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知善知恶是良知”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18.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 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19.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表明王夫之( )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 B.坚持反清复明活动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 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20.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C.《千金方》 D.《本草纲目》2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人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22.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2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出。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唐代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24.宋代出版中心散及全国四面八方,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局面,印刷品内容也扩展到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宋代( )-7-\nA.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B.印刷术的进步和推广C.《农政全书》的畅销 D.市民文化的广泛传播25.“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和累积,又是现存社会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文化现象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汉赋的繁荣 ②理学的形成 ③宋词的兴盛 ④小说的繁荣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26.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B.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C.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D.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27.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C.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D.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28.2022《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29.下图展示了“马”字的演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汉字由繁到简 B.小篆逐渐失传 C.隶书日益推广 D.书法成为艺术30.中国古代文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的表述正确的是( )-7-\n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B.随着宋朝商业的发展,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出现并成主流C.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D.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31.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32.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B.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理性精神C.阻碍了古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33.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A.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B.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C.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 D.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34.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35.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路徳这些思想( )A.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 B.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C.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 D.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二、材料阅读(共30分,共3问,第1、2问每问8分,第3问14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摘清绝,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7-\n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双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材料二从14世纪到16世纪这300年的文化运动,使西欧逐渐摆脱了此前宗教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信仰不再是唯一的人生态度。材料三人文主义宣扬的理性精神,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自由,而且强调考虑问题要有系统严密的思想形式.要讲逻辑、讲实证。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以上材料均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对待数学作用的不同认识。(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14分)-7-\n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文科)一、单选题(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5BBCAB6-----10ADCCC11----15DDBAC16---20CCBAB21----25DABBD26---30ADBAD31---35CBCBB二、材料阅读(30分第1、2问,每问8分,第3问14分)36.【答案】(1)认识:中国古代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的工具;西方古代认为几何学可以帮助人们探寻真理,是理解哲学的基础。(中西方各4分)(2)内涵: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每一点4分,任答2点即可)(3)评分标准:(14分)一等(14~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示例:第一步:提炼观点、表明态度——马克垚认为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是“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我赞同这一观点。第二步:阐明理由——包括思想推动科学与科学推动思想两方面,史实全面准确,至少两个史实。思想推动科学: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科学的进步。(言之成理均可)科学推动思想:印刷术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从而促进启蒙运动兴起发展;生物进化论冲击了教会的神创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言之成理均可)第三步:结论——马克垚的观点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史实。【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认为“《九章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得出中国古代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的工具,根据材料一中“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双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得出西方古代认为几何学可以帮助人们探寻真理,是理解哲学的基础。(2)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结合所学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三“人文主义宣扬的理性精神,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自由,而且强调考虑问题要有系统严密的思想形式.要讲逻辑、讲实证”结合所学得出科学的发展为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同时人文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入,并且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也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