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8分)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2.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宋代)中的一幅,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3.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A.私营商业已占据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B.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13-\nC.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D.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6.《昌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7.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A.不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D.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8.综合下表可知,近代中国()时期粮食进口情况1867-1921年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2.76亿担。年均进口502万担。1921-1937年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5.2亿担。年均进口3250万担。A.人地矛盾始终突出B.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C.农村经济普遍凋敝D.社会稳定造成了人口剧增9.1879年,清政府派遗广东试用道张鸿禄、候补知县温宗彦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成效显著。此举()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彰显了朝廷奖励实业的决心D.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10.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11.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13-\n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352290791117213482193027924154471382479691932345657725717834221119353895675173208461812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12.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年份生产资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农产品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机制手工机器1873年2.6—*37.4—58.31.71893年15.6——28.40.153.42.51903年26.80.20.217.214.732.98.01910年39.10.20.513.111.928.36.81920 年36.40.92.88.212.331.28.31930年45.10.13.43.512.227.17.4这反映了( )A.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B.商品输出始终是列强侵华主要方式C.中国工业化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13.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13-\n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官僚资本的壮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1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C.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15.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这反映出()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16.“一五”计划期间,针对“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与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的矛盾,毛泽东指出“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为此采取的解决措施是A.制定科学合理的路线方针B.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D.对国民经济实行战略调整17.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交通里程统计表全国铁路通车里程(公里)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957年29862250000比1952 年增长22%1倍这一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C.苏联的技术援助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8.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道:“-13-\n我们如今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反映出当时党的任务是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C.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D.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19.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年份钢产量煤产量基本投资积累率1961年750 万吨2.5亿吨59.5亿元19.2%1962 年600万吨2.39亿吨46亿元10.4%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D.中央对右倾错误进行了纠正20.表4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表4年份19781980198519902022总收入152216.2547.39902366纯收入133.6191.3397.6686.31856.7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D.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21.199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表明()A.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22.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清末-13-\n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23.右图中报纸创办于1897年11月,其第一号宣称:“中同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该报( )A.表明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特产B.宣扬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具有开肩民智和救亡图存的作用D.说明向西方学习成为各界的共识24.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逐渐念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25.《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 )A.价格革命的发生 B.东方商品的输入C.经济危机的爆发 D.资产阶级的剥削26.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27.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价至每担80杜卡特。这一史实可以作证的历史现象是( )-13-\n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物种大交换 D.美洲大开发28.1602年经议会批准,在爪哇岛的万丹,荷兰各种私营贸易公司合并为一家大的垄断公司一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使各个资本家(公司的各单个股东)减少了由于经营殖民地事业可能发生的危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A.标志着荷兰出现了垄断组织B.使西欧兴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C.适应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D.说明荷兰垄断了世界航海运输业29.“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理解准确的是( )A.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30.旅美学者薛涌认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 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1.琼斯的研究结果表明,1700年英国一英亩地能养活0.18人,一个农业生产者可养活1.7人。到1800年,一英亩地能养活0.26人,一个从事农业的人可养活2.5人。一个世纪中,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7%。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带来的农业革命 B.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C.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 D.工业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32.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13-\n33.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B.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C.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34.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1830186018801900欧洲28.034.153.662.063.0中国33.329.819.712.56.2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35.据记载,19世纪中期后产生的垄断组织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在工业发达的美国出台了系列的“反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一种)法”。这是因为垄断组织( )A.实现了生产和资本集中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C.不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 D.阻碍了人们的科技创新36.有学者指出:“推行自由贸易战略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亚大繁荣’……而这也给了对手——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政策( )A.是英国推行的基本经济国策 B.使英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C.维持了英国长久的经济繁荣 D.受到美德两国的热烈欢迎37.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38.表一,美国钢铁业统计表表一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13-\n年份18701900企业总数(个)808669工人总数(个)78000272000产量(吨)320000029500000投资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39.有学者认为,“从世界经济危机和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带来包括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在内的‘破坏性创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创新”有( )A.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普遍确立B.国家通过大规模直接干预经济摆脱危机C.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D.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刺激新需求的关键40.据记载,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大量地雇用了黑人顾问和专家,联邦在职人员名单中黑人雇员数不断增加,黑人雇员遍及政府各部门。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开始打造公平公正社会 B.旨在消除种族歧视现象C.有利于缓和社会的矛盾 D.改变了美国政府的属性41.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工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家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以及《进一步刺激复兴法》等)只有一个主题:复兴工业,刺激工业生产。为此,罗斯福修改禁酒令,放弃反垄断法,对工会作出让步以获取支持。这些举措(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B.恢复了自由主义的政策C.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 D.照搬了计划经济的做法4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为27%,而传统的住房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4%和4%。……90年代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80%。这一现象直接说明美国( )A.普遍的国家干预取得成效 B.传统工业部门已经衰落C.福利政策刺激了经济发展 D.出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43.1982年美国股票总值69%,掌握在2.3%的家庭手中;1983年美国90%的家庭只占有全部股票的7%,而10%的家庭却占有全部股票的83%。这说明股票分散化(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13-\nC.扩大了社会消费 D.没有改变企业的决定权44.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45.文件一:“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文件二:“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文件三:“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以上材料说明其经济活动( )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B.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曲折46.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47.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新措施是()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B.取消部门管理体制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D.开垦荒地种植玉米48.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n49.(25分)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材料二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材料三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8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漫长的16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12分)(3)材料三中“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这句话,出现的背景及这一时期保护主义的具体表现。(5分)-13-\n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5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克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克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13-\n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