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三中2022~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学情调查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共6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1.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管好政事,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反映了孔子()A.主张“克己复礼”B.建议加强王权C.政治思想保守D.提倡改良政治2.老子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这儿“道”的解释正确的是()A.实为周代的典章制度概括B.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C.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D.与“天道自然无为”意思一致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4.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5.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6.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8-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7.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下列关于材料中观点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小农经济形成是其产生的根源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D.思想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8.《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A.儒家的忠孝思想B.道家的辩证法思想C.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9.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其原因是()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②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③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④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11.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12.“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君,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13.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14.《史记·高祖本纪》载:“-8-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天人合一B.敬天法祖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15.《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16.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7.右图漫画《一团和气图》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D.糅合了法家、道家及阴阳家的思想18.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朝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数量2人5人21人710人7098人A.政府治国严谨B.世风每况愈下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19.中国古代儒学成为一种士大夫之学。到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主要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0.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1.材料一 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材料二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8-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期纸是唯一的书写材料22.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23.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2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25.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B.理学思想的影响C.书法艺术以进入自觉阶段 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26.“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家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27.“阎立本在高祖武德九年画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及后来所画的《永徽朝臣图》都是描绘当时文臣谋士的大型作品。贞观十七年画的《凌烟阁功臣图》,更是继汉麒麟阁及云台画功臣后为表彰功臣勋将而进行的重要创作。”这些作品的主要功能是( )A.表彰功臣勋将B.为巩固政权服务C.描绘重大事件D.歌颂王朝的威德28.《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29.“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说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8-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30.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第Ⅱ卷(共40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共2大题,共40分。2.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和计算步骤、过程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作答的不得分。31.(20分)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孝经》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6分)材料二生活与观念(2)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8分)-8-材料三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3)根据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6分)32.(2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6分)材料二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该成果出现的背景。(8分)-8-(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转为落后的原因。(6分) 枣庄三中2022~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学情调查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CBCADCADAAAABC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BDCBCDAABABDD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答案】(20分)(1)规劝孝敬父母;倡导忠君爱国;鼓励立身行道。(6分)(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4分)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4分)(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2分)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2分)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2分)32.参考答案(20分)-8-(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多总结,少创造(或经验性总结,缺乏理论升华。)(4分)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4分)(3)科举制使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对外闭关锁国等。(写出三点即可得6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