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二中2022-2022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五次月考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A“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B“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D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2.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抨击的是清政府的A.地丁银制度和闭关政策B.单纯器物变革而拒绝体制革新C.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但又严防死守3.《全唐文》卷316载:“杭州东南名郡,……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国家阜成兆人,户口日益增,……水牵卉服,陆空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下列对杭州商业繁华原因的分析最符合材料的是A.政治中心地位万民归向B.海运发达外贸兴盛C.自然资源丰富商埠密布D.大运河的带动促进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5.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6.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底座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8.《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9.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主要是因为他()A、对自然界的探讨和解释B、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C、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0.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1772—-7-\n1801)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的发展又会推动哲学的进步。他能够举出的最佳论据是:A.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C.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D.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11.“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1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突出了企业家的作用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D.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1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你认为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14.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首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15.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16.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A.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广播电视17.18世纪法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摩莱里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而自然的属性才是事物存在的意义支撑,同样,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合法权利也不应该受到干涉,我们必须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下列作品与上述观点吻合的有-7-\n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18.《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D.“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19.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20.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A.安全生产B.推翻清朝统治C.发展国力D.禁绝西方文化21.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婚礼形式删繁就简B.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C.恋爱自由成为时尚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2.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③中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3.“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②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③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n24.二战后,西方国家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B.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D.福利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成正比25.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该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州和非洲国家……“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图所示。以上材料最能说明A.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C.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D.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第二卷(非选择题)35.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材料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材料四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视角各是什么?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8分)27.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7-\n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2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4分)2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也.——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三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回答:(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3分)(2)材料二中“冲动的办法”和“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为什么要调整政策?(4分)-7-\n(3)依据材料三,分析1929~1932年和1933~1937美国股市走势有什么不同?指出20世纪30年美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有何新的突破?(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1.A2.C3.D4.B5.B6.C7.D8.D9.C10.D11.D12.D13.B14.C15.A16.A17.A18.A19.D20.A21.B22.B23.B24.D25.D-7-\n28.(1)主张:重农抑商(1分)理由:发展农业可使国家富强,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2分)(2)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列宁决定调整政策。(2分)(3)不同:1929——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1933——1937年则呈上升趋势。(2分)突破:罗斯福新政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4)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关键冈素。国家制定政策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促使生产关系利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