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选修)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将选择题部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部分在答题纸上作答。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1,回答1~3题。图11.图中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C.补充气源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消费与进口方面的特征是A.天然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B.石油进口渠道多,但主要从东南亚进口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D.国内油气消费与分布基本平衡3.天然气的跨区域调配说明区域具有的特征是A.整体性、差异性B.整体性、开放性C.差异性、开放性D.开放性、协调性汽车工业基地产业转移方向1、2、3代表转移的先后顺序图21欧洲美国日本23图2为“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11\n4.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C.大多数地区出现逆城市化,促进了汽车工业发展D.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5.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 A.原料、燃料丰富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C.水能丰富,劳动力投入多D.重视科技投入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图3表示鲁尔区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读图完成6~8题。图36.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A.钢铁工业比重上升B.化学工业比重下降C.第三产业比重增大D.轻工业比重显著增加7.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鲁尔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①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②鲁尔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劳动力素质较低③鲁尔区用地紧张④鲁尔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调整后,鲁尔区的钢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响海洋,减轻大气污染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11\nC.可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法国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渔…”,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回答9~10题。9.秦汉时期属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发展的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D.再生阶段10.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人地关系是A.基本协调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C.环境污染严重D.生态破坏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图4“某城市空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11——12小题。图411.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12.图中四个阶段表明( )。A.①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等级不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逆城市化格局已经出现,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D.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3.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A.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干旱地区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C.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11\nD.非洲、兰州市、湿润地区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原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据此完成14~15题。1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5.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下列行为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A.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B.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D.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16.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D.人口基数过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5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完成17~18题。图517.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污染严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8.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11\n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A.①②⑤B.②⑤⑥C.①②⑥D.①②③④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选对者得3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图6图6中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分别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19~20题。19.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有A.地广人稀B. 水热资源丰富C.劳动力充足D.耕地面积广大20.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湿地遭破坏D.水资源短缺图7是我国南方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8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读图,回答21一22题:11\n图8图721.图中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有()A.坡地垦田B.围湖造田C.果园开发D.林地利用22.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A.沙漠化B.环境污染C.洪水威胁增加D.生物多样性减少图9北京市太原市abcd图9为我国部分地区河流含沙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例d表示含沙量最小B.图中各区域边界明确C.含沙量分布空间差异明显D.甲处可能形成“地上河”24.影响乙地含沙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A.气温年较差B.降水量、降水强度C.河流结冰期D.土地及利用状况图10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回答25一26题:图1011\n25.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A.自然条件B.市场需求C.农业技术D.地价高低26、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B.河网密度变大C.环境污染加剧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第II卷(综合题共40分)27.读“黄河流域图”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图11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图示A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11\n现在往日的优美环境已面目全非。黄河下游河段近几年来每到冬春季节常常出现断流现象,有的年份、有的河段甚至夏季也会出现断流现象。(1)近几年来,造成黄河时常断流的最主要原因是(2分)()A.沿岸工农业发展,任意截留、储水现象严重B.黄河流域旱情严重C.下游没有大的河流汇入D.中上游地区大量植树种草,大量降水下渗成为地下水(2)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A.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B.“地上河”指的是黄河中游河段C.黄河水力能源集中在中上游河段D.黄河用泥沙堆积成为黄土高原,冲积了华北平原(3)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自然方面:(2分)人为方面:(2分)(4)A地形区的名称是,该地区蕴藏的丰富的矿产资源是。(2分)图1228、(1)鲁尔工业区是在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分)(2)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工业区的传统工业部门效益开始下降,区域经济11\n开始衰落的原因有▲。(2分)(3)20世纪60年代,该工业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全面规划,主要采取的措施有▲。(4分)(4)我国京津唐(唐山)、沪宁杭、辽中南和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中,最适合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经验的是▲。(2分)29.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10分)图13(1)三峡工程位于长江的▲游,这里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3分)(2)从图16信息来看,三峡工程首要的功能是▲,另外还有▲、▲等功能。(3分)(3)荆江段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此段河道弯曲,长江在此河段最大的威胁是▲,此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原因,如降水集中,地势低洼;也有人为原因,如▲、▲等。(3分)(4)长江下游地区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是防治▲。(1分)30.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将加强与北京市的合作,主要包括积极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通过煤炭就地转化、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实施“西电东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等。材料二:图14为我国部分地区简图。11\n图14(1)在我国三大自然区中,北京位于▲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区。(4分)(2)内蒙古自治区向北京市调运能源的主要原因有▲。(2分)(3)内蒙古自治区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2分)(4)制约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2分)11\n一、单项选择题1—5.CACBD6—10.CCBAA11—15CBBDD16—20BAD二、双项选择题19.AD20.BC21.AB22.CD23.CD24.BD25.BD26.CD三、综合题27、(12分)(1)(2分)A(2)(2分)C(3)自然方面: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并多暴雨(2分)人为方面:由于人们盲目地乱砍滥伐,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2分)(4)黄土高原煤炭(4分)28.(10分)(1)煤炭(2分)(2)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2分)(3)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每点1分,答2点得2分)(4)辽中南重工业基地(2分)29.(10分)(1)上(1分)水量丰富(1分)落差较大(1分)(2)防洪(1分)发电(1分)航运(1分)(3)洪灾(1分)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每点1分,合理即可得分)(4)大气污染、水污染(1分)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