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4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亚运会圣火传递②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③2022感动中国人物评选④我国北方遭遇强降雪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展示其舞姿供他人欣赏;蜜蜂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说明A.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B.文化是人的唯一素养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中国大妈、女汉子、土豪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流行语。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类人群、一段故事、一个热点、一种生活方式。这表明A.网络文化呈现出庸俗化的发展态势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C.文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4、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这告诉我们A.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B.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C.文化是精神产品D.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未同步增长。专家认为“幸福指数”的提升不能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这说明了①文化影响人生,没有文化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②经济的发展与幸福指数毫无联系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决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我国文化企业立足于民族特色求发展,通过经典的文化产品来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看,这是①削弱和取代别国民族文化的需要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③文化决定政治的特殊表现④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7、一艘客轮在海上触礁,沉没前船长让大副通知乘客跳海逃生。大副如实相告,结果没人肯跳。于是船长前去,问清各人的国籍后,对英国人说,“跳海是项体育锻炼”;对法国人说,“跳海是件浪漫的事”;对俄国人说,“跳海是项革命行动”……于是乘客纷纷跳海。船长成功说服乘客启示我们A.发挥文化的作用必须创设相应的文化环境B.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含义不同C.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带有文化印记D.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深远持久地影响人8、“天人合一,顺时而食。”-4-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②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文化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准确表述的一组关键词是A.传统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承与保护B.传统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民族性 文化批判与继承C.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多元性 文化传播与开发D.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性 文化创新与发展11、每逢中秋节,人们就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团圆。这说明,作为节日文化,中秋节①可以让人们集中表达思“家”情感②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③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④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2、京剧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南京、苏州等市纷纷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传统文化是健康积极有益的C.京剧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13、《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14、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1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4-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④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下列各项能印证这句话的是A.2022年9月中旬,海峡两岸同胞在台湾北港朝天宫举行拜谒妈祖活动B.2022年12月2日,中国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C.2022年12月3日,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D.2022年1月3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项17、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因素是A.思想运动B.科学技术的进步C.文化传承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8、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说明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下列与这一思想相同的是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不约而同,不谋而合D.各美其美,美美与共19、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拾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B.超越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20、习近平主席在给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发去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描绘艺术之花盛开的多彩画卷,讴歌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隽永篇章。这表明A.文艺创作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B.文艺创作源于艺术家的灵感和智慧C.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作的主体D.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4-22、近年来,“永和豆浆”作为中式快餐的金字招牌,在中国大陆异常红火。它的创始人以“发扬中华传统美食”为己任,不仅立志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吃发扬光大,而且借鉴西方快餐店的经营模式,成功探索出永和豆浆崭新经营模式。自此,人们可以在环境舒适的餐厅品尝中华传统美食,告别街头巷尾买油条、喝豆浆的不便和无奈,实现了豆浆和油条消费习惯的“革命性”转变。(1)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角度谈谈,永和豆浆是如何实现发展壮大的?(15分)(2)永和豆浆的成功对我们文化创新中如何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有何启发?(9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