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单选)1.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下列现象:兄弟两人,一个与父母生活在城市,一个与爷爷奶奶在乡下长大,结果兄弟两人在思想、性格、接人待物方面会有很大差异。这表明A.生活中存在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B.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2.《周易·贲卦·彖传》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意思是说:圣人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表明A.人类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接受知识文化教育逐步形成和培养的B.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C.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了神学的神秘主义色彩D.中国古代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3.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月1日,2022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暨黎祖祭祀庆典活动在五指山市主会场盛大开幕。据此4题。4.节日期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海南省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海南省这样做的依据是①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丹麦、美国、埃及、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回答5.世界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 )A.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B.各民族文化之间有差异,这种差异会逐步消除C.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6.广东省的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居民文化和中原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这说明①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得到发展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中原移民文化是先进文化,而本地原住居民文化是落后文化 ④潮汕文化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之处\n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7.文化传播的高度和深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涌入中国,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应该是A.欢迎世界一切文化在中国的传播B.防止外域文化冲击中华文化的传统C.文化传播有其自身规律,不用加以干涉D.主动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8.下列关于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③影响文化发展的外因④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如今,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①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限制,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②确保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较大程度地实现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④消除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别与冲突A.①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2022年3月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赏花灯、赏月等是我们在元宵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元宵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它具有相对稳定性11.《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被誉为传世国宝。该画于明末清初被烧成两部分,其中八分之一“剩山图”由浙江博物馆收藏,八分之七“无用师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决定将于2022年6月举行“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强烈反响,这表明A.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B.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被人们世代沿袭C.传统文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2.下面几种关于“标志”的说法,错误的是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C.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D.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13.近年来人们从各种新的角度、采用不同风格来描绘西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作品有《尘埃落定》、《藏地密码》等。这些作品激起了人们探究西藏历史渊源和神秘文化的极大兴趣。这表明A.书籍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B.保护文化历史遗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源泉C.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要通过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14.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这充分说明A.继承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nB.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基本形式之一C.传统思想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D.传统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影响15.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Email、QQ、微信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抒发离别之情或道声平安。这表明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③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④16.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绵延不绝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传承文明,开拓创新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8.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9.中国人的饮食有“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包容性20.《黄帝内经》,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上述材料体现了A.在古代中国的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B.中国科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C.我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D.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动力21.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情感。有的揭露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有的描绘河山秀丽多娇;有的抒写了个人抱负,有的表达儿女爱慕之情,有的诉说人生悲欢等等。上述材料反映了A.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B.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C.文学艺术具有实用性D.文学艺术反映了精神生活、展现了精神世界,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2.一位外国汉学家认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珍惜自己的传统文明,保持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下面对中华文化评价正确的是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宋元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全盛时期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n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④B.①③ C.①②D.②③23.在中国,每个民族都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他们可自由地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可自由地穿自己民族的服装,可自由地按照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可自由地按着自己的历书去过自己民族的节日,可自由地保持自己民族的宗教,可自由地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性等等。这主要表明了A.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博大的人性化B.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4.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天道酬勤”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25.中华民族精神中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的是A.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自强不息D.爱好和平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2年春节期间,国务院侨办与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组织5支“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分赴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10个国家及港澳地区共22个城市进行慰侨演出,并在当地举办多场侨界联欢。演出内容包括歌舞、民乐、戏剧、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五年来,我国已向海外派出38个艺术团组,累计去访全球六大洲86个(次)国家及港澳地区172个(次)城市。演出258场,观众累计达286.6万人次,电视观众逾亿。在海外侨界乃至主流社会积聚了较高“人气”,赢得了深厚的民众基础和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国家春节慰侨访演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品牌。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的意义。(18分)\n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奇幻电影是2022年第一部正式公映的3D和IMAX大片,在首映当日便以1.1亿元的票房创下五项新记录。该影片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故事情节的大胆创新。该部影片颠覆了以往故事情节对孙悟空的定位,体现了电影创作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加契合我们时代的价值观;考虑到国际性,这部电影把故事情节设计得更加通俗易懂,也顾及国外观众的欣赏需求。电影细节的精心制作。电影在制作中,不仅邀请各个不同软件公司设计出不同效果的方案,而且要反复比较,根据中西观众的审美标准,选出一个最优的方案。电影制作团队的力量。该电影的摄制组一共有约3000人,其中1900人专门负责特效,特效公司分布在美国、韩国、日本等五个国家。他们以电子邮件发送文章和示意图、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沟通。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电影的成功给我们推动文化创新的启示。(18分)28.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n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4分)(2)你认为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分)\n选择题:26【参考答案】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1分)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有利于满足海外华侨的精神需求。(1分)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分)“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分)该活动在海外侨界乃至主流社会积聚了较高“人气”,赢得了深厚的民众基础和较高的知名度。(1分)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1分)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1分)④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有利于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分)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分)该活动已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品牌。(1分)⑤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1分)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分)“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有利于凝聚华人华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1分)演出内容包括歌舞、民乐、戏剧、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积聚了较高“人气”,赢得了深厚的民众基础。(1分)⑥走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分)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1分)【知识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综合国力的意义;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路点拔】此题跨度比较大,没有限定具体的知识范围,对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就要首先定位知识点,再结合材料一一对应知识点。27【参考答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立足社会实践,关注国内外观众的需求面向世界,博彩众长,做到中西合璧依靠科技,促进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加强国际合作28、【参考答案】(1)材料一说明了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