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段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80分)一、文言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8\n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至鸿门,谢曰谢:道歉B.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C.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D.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宴会上,项羽坐在东面,沛公坐在北面,这种座次的安排体现了项羽的自高自大。B.在宴会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借机杀死沛公,但项伯却也舞剑保护沛公。C.樊哙闯帐,不但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反而受到了项羽的赞赏,还得到了酒和肉的赏赐。D.沛公不辞而别,匆忙离宴,但留下张良与项羽告别,并留下了一双玉斗和一双白璧,分别送给范增和项羽。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1)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分)(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个2分,共6分)(1)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2)能将几何()(3)于君何如()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三)文言基础知识(15分)根据学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7~11题。7.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8\n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持千金之资币物C.沛公居山东时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8.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与其它三个句子不同的一项是()(3分)A.沛公安在B.群臣侍殿上者C.夫晋,何厌之有D.焉用亡郑以陪邻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A.函封之B.箕踞以骂C.夜缒而出D.左右既前,斩荆轲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共其乏困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今闻购将军之首D.卒惶急不知所为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臣之壮也因人之力而敝之B.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使使以闻大王C.欲呼张良与俱去失其所与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3题。(9分)临江王节士歌(陆厥)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注:张耒,北宋诗人,在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此诗作于晚年。12.在这两首诗中,除了“秋月”“秋风”显示了季节特征之外,还有哪三个意象也能起到这种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第一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5分)13.请结合“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分析第二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三、古诗文默写(12分)1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中用两句话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其中的一句话是:,思而不学则殆。(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8\n(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三而竭。(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6)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7)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8)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9)寻梦?撑一支长篙,。(10)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11)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四、现代文阅读(14分)15.阅读下面的小说,然后回答问题。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邱长海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8\n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深化了主旨。E.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3)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和现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第Ⅱ卷(表达题,共7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人认为,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与大地所能供给的粮食会愈来愈不成比例,人类的处境会日益恶化,贫富不均的情形将每况愈下。8\nB.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象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着。C.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珍藏多年自认为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了一块不名一文的瓦片。D.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危害百姓,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会允许他们逍遥法外。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B.“侃”是特有的北京人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它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C.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又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D.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18.对联(4分)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对联:一幅有关春节,另一幅有关端午节。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六、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每个人都经历过成长的过程,都体验过成长的滋味。在成长历程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请你选择一件写下来,要写出真情实感,突出这件事对自己成长的意义,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不少于800字。8\n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段考试题参考答案1.B2.C翼:像翅膀一样。3.A项羽是坐在西面,沛公坐在南面。4.(1)(我)把部队带回(1分)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门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1分)和意外事故(1分)。(3个采分点,每个1分,句意2分,共5分)(2)做大事不必顾及(1分)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1分),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1分)?(3个采分点,每个1分,句意2分,共5分)5.(1)通“否”,表示否定。(2)多少(3)怎么样,怎样6.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1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1分)的原因(1分)了。(3个采分点,每个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共5分)附译文: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怎么样?”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7.A解析:币(礼品)、山东(崤山以东)、穷困(走投无路)8.B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其它三项为宾语前置(在安、有何厌、用焉——因为什么)9.D解析:D项为名词作动词,其它三项为名词作状语。10.C解析:共通“供”,蚤通“早”,卒通“猝”(仓猝)。11.B解析: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可译为“来、用来”。A第一个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第一个可译为“和”,第二个是“结交、亲附”;D第一个表示被动,第二个是动词。12.(1)木叶、(白)露、(夜)霜(每个意象1分,共3分)。解析:“木叶”即落叶,是秋天特有的景物,露和霜也是。第一首诗借“木叶”“江波”“月”“浦”“云”“山”(1分)等景物营造了一种气象开阔、气韵凄清、肃杀凄冷(1分)的意境。13.这两句借梧桐不甘心凋谢,残叶迎风还有声响、在秋风中振作精神(2分)抒发了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1分)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1分)。14.(1)学而不思则罔(2)蹴尔而与之(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再而衰(5)窥镜而自视(6)层林尽染(7)风华正茂(8)结着愁怨的姑娘(9)向青草更青处漫溯(10)荆轲和而歌(11)风萧萧兮易水寒(12)尤使我耳不忍闻15.(1)(4分)BD(选对一个2分,选对2个4分)【解析】A.小说中“万众瞩目”有夸张意,而选项中的表意属于写实;题目还有吸引读者的作用。C.首段是叙事而非议论。E.“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色彩”的是小说中写到的鲁南生活习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的说法言过其实。(2)(4分)①前一次表现月色明亮的环境特点,推动对饮谈话的情节;②后一次渲染轻松的气氛,暗示事情出现转机。(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8\n(3)(6分)可参考观点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观点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观点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时会破坏幸福感。观点四: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示例】观点四: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否没有必然联系。①幸福感来自多方面,有物质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当人感受到人生价值实现时,就会形成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②文中爷爷和三叔婚礼时的幸福感并不全来自物质上的满足,也有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一种自我肯定。③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了车子、房子、票子,但没有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或没有奋斗后的收获,也体味不到幸福。所以我们要努力多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16.D解析:A错,“每况愈下”常常形容局势、形势、家境等越来越走下坡路。这里意思用反了,应改为“越来越严重”。B错,“七手八脚”是指许多人忙着做某事,用在这里不妥,这里是指“我”一个人。C错,“不名一文”是指一分钱也没有,形容人贫穷。D对。“罪不容诛”是指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17.C解析:A项“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几项不能并列;B项语序不当,“北京人”应放在“特有的”前面;D项成分残缺,“稳定”后应加上宾语中心语“工作”。18.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欢碧波竞舟十里欢19.根据高考要求评定分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