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历史(文)时间:2021-10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2.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3.唐代地方乡族势力较为关注地方官员的去留,有时会“诣阙”请求官员留任,或带领民众截道拦留官员,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而中央也重视向以耆老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治绩是否属实。这些举措()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D.反映了“家天下”观念的弱化4.古代斯巴达的监察官代表平民阶层,政治地位与国王、元老院平等,其职权以监察和司法权为主,与以军事、宗教权力为主的国王和以立法为主的元老院有很大的区别。这反映出监察官的设置()A.推进了斯巴达的政治分权B.确保了斯巴达司法的公正C.保证各阶级参与国家政治D.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5.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西塞罗曾说:“我们的国家政体之所以优于其他国家,是因为在那些国家(希腊)里差不多都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以自己的立法和规章建立国家。……然而相反,我们的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靠许多人的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由数代人建立的。”由此可见,在古代()。A.罗马的制度优于希腊的制度B.罗马政制依靠思想家的设想C.罗马政制更多源于长久实践D.政体建立必须依靠人民支持6.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7.英国学者贝蒂·肯波认为,1689年到1832年,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关系经历了“确定关系”—“保持均衡”—“均衡关系遭到破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A.固守了传统的君权观念B.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C.妨碍了资本力量的壮大D.违背了革命斗争的初衷
8.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由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A.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标志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D.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9.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10.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苏维埃政权B.落实重庆和谈的要求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得解放战争1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此,党和政府建国后()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C.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D.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2.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政治制度()A.促进民主党派健康发展B.促进地方民主政治良性发展C.代替民众行使国家权力D.是少数民族繁荣的根本保障13.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14.从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统一缴纳白银,白银成为通用的法定货币。这些现象说明明朝()A.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改变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朝贡贸易的体系发生改变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5.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有些人只看到办社必须有机械化,而没有看到可以先办社后机械化,只有农业增产了才能给工业提供物质基础,要破除没有农业机器就不能办社的迷信。毛泽东这一观点的落实()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B.推广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展开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程16.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李富春提出“纳入国家计划的各项指标,可以分为三种,即指令性指标、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指标”,陈云提出“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表明他们()A.要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B.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存在弊端C.主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强调清除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要求公有制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这表明我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B.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已全面出现C.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变化D.农村的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18.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限制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国家治理D.解决了王国问题19.《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条下注云:“旧,弹奏,皇帝视事日,御史奏之。自景龙(唐中宗年号)三年以来,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这一变化表明唐朝()A.御史制度如同虚设B.御史滥权问题非常严重C.御史职能发生变化D.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20.220年,魏王曹丕设立中正官取代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这一政策意在()A.巩固门阀士族势力B.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21.1855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关于录用英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规定:通过考试和审查等手段对候选人进行甄别,再将其中符合要求的考试者分配到缺人的部门,最后经过短期试用后正式任命。这项规定()A.直接促成了文官制度的建立B.公开的竞争考试有利于选拔文官C.改变了文官体制不合理现象D.出发点在于缓和内外交困的局面22.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23.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4.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25.有学者指出:“华夏文明的法制传统在秦汉时期已基本确立,其核心特点是‘礼’‘律’结合。但是,‘礼’与‘律’只是掌权者统治民众的工具,与皇帝的意志相比,它可随意被更改;与民间情理相比,它常常被遗弃。”这一论述表明()A.法学理论在秦汉时期已成熟完备B.古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法制建设C.我国古代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D.古代法律的实质就是可怖的暴力
26.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27.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D.强化重农抑商28.在罗马,最初大法官审理案件,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后来,《艾布体亚法》颁布,大法官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达到“法官造法”的效果。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A.司法审判关注社会现实的需要B.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C.司法审判中形式主义十分严重D.注重维护罗马皇帝的政治权威29.德国史学家兰克认为,基督教传到日耳曼人那里后,日耳曼人根据自身自下而上的民主传统,改良了原有的罗马帝国教会会议程序,逐渐在教会内部形成了自治和自决的体制,补充和完善了罗马帝国在国家权力层面建立的基督教统一性,最终使基督教实现了普及化。根据他的观点可知日耳曼人()A.民主化程度比罗马教会更高B.强化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力度C.推动了基督教的世界普遍性D.提高了基督教会的独立地位30.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汉武帝时确立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如果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从荐举性质的科举考试到纯粹科举考试》(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
(1)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32.英美两国颁布的《权利法案》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宪法性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材料二《权利法案》作为美国宪法的修正案……更侧重于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其限制立法权的方式如下所述。首先,第一条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得立法的事项来保护公民的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请愿权;其次,第三至八条修正案通过赋予公民宪法上的程序性权利来维护其实体权利。……“不得立法”条款则在立法权行使的边界上建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国家的立法权始终不能逾越公民基本权利的藩篱。……有利于立法者时刻反思自己的权力界限。……通过程序正义和公平去维护实质正义和公平。——摘编自张凌飞《浅析〈权利法案〉对美国立法权的限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权利法案》的规定所体现的原则,并归纳《权利法案》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奠基性文件的最主要依据。(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权利法案》保护公民权利的特点及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对立法机关的约束机制。(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两部《权利法案》对世界各国实践法治的影响。33.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2分)材料: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4月清政府设督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变革拉开帷幕。在中央,首先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撤通政使司;在地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和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徒有虚名”的漕运总督。与此同时,又创设了若干新机构、旧机构改组为新机构,如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草案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的原则,要求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和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这一草案的提出遭到守旧势力的拼死反对,最终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贵胄特权的考虑,只增设“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核查经费”,其余一概“毋庸更改”。1911年五月,在清政府行将崩溃之际,宣布“组织内阁”,内阁由皇帝任命的国务大臣组成。在厘定中央官制体系后,清政府企图通过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裁抑督抚之权限”,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遭到大部分督抚的反对,收效殊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6分)太原五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历史(文)答案2021-10一、选择题
1-5BAAAC6-10ABADC11-15DBDBC16-20BCCDC21-25DCDBC26-30BBACC一、非选择题31.(14分)(1)依据:品德和才能。(2分)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4)(2)主要着力点:考试环节和阅卷环节。(2分)主要目的:确保公平公正。(2分)(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主要以考试来选拔官员。(2分)一致性:巩固统治。(2分)32.(14分)(1)原则:议会至上;自由、平等、法治等。依据:通过法律形式(或书面契约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或保障了议会的权力)。(6分)(2)特点: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方式:通过限制立法权来保护,明确规定“不得立法”条款,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约束:国会两院制、行政否决、司法审查、两党政治。(6分)(3)影响:原则上立法活动以宪法为根据,并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立足于保障公民权利;重视法律程序的正义等。(2分)33.(12分)(1)特点: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除旧与布新相结合;学习西方宪政;保障专制皇权和满洲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先中央后地方,具有渐进性(6分)(2)评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皇权专制,没有完成向代议制的转变;改革加剧了保皇派内部的分裂,激化了阶级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