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这形容的是( )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六部制2.“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3.在我国周朝时期,盛行“一国无二君”的政治理念和“一庙无二祭主”的宗族观念,这反映出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B.等级森严C.神权色彩浓厚D.世卿世禄4.《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5.《三字经》中所说的“周辙东,王纲堕”透露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分封制走向解体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6.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14\nD.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7.“……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秦朝的郡县制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8.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9.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了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10、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1.14\n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12.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在复习时制作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素质的好坏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13.宋朝在军事方面设三衙——枢密院的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权。派兵出征时,临时委派军事将领。宋朝这一做法有利于( )A.选拔军事人才B.防止将帅专权,发动兵变C.扩大枢密院权力D.提高军队战斗力14.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14\n A B C D15.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16.《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郡国并行制的缺陷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察举制的弊端D.刺史制度流于形式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18.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建立“中朝”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14\n1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章奏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20.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21.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死刑;“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专制皇权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2.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快捷性B.保密性C.集权性D.辅助性23.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2414\n.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25.黄梅戏《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里提到的选官方式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和公平、公正2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28.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B.御史大夫C.刺史D.监察御史2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14\n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30.《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为解决诗歌中的“苦恼”,统治者曾采取的措施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皇位继承制③科举制④刺史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31.(16分)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拥有军、政大权。材料二 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14\n(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8分)(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32.(12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4\n(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指出秦朝、汉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地方。汉初实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4分)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结合所学知识,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2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4分)14\n(3)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2分)33题:(12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14\n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14\n(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4分)14\n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ABACB6—10AACAC11—15DBBAC16—20BCCAC21—25ABABD26—30BBBAC二、非选择题31.(16分)(1)①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②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子女等)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4分)(2)①汉代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予以考察;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③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自秦汉开始,选官制度重在唯才是举,打破了官吏世卿世禄制,体现了“公天下”。(8分)(3)①中央集权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②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4分)32题(12分) (1)秦:设郡县;汉:郡国并行制。(2分)后果:地方势力威胁中央,导致七国之乱。(2分)(2)经验:推恩令;置刺史。(2分)措施: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地方设通判,监察州郡长官;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权力(或设三衙和枢密院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4分)(3)趋向:加强中央集权。(2分)33题(12分)(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14\n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8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4分,四点即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