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2年上学期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且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商周政治体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部落血缘色彩增多B.国家政权的强化C.财产地域观念淡化D.等级制度的瓦解2.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4.某学者指出,雅典陶片放逐法设立初期,的确起到了稳固民主政权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它的性质慢慢发生了变化,而此时雅典人也将其适时地淘汰了,这正是雅典人的智慧所在。这位学者强调的是A.雅典民主在实践中得以发展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C.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关键因素D.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5.古代雅典城邦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A.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B.执政官的数量不同C.古代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D.古代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6.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A.三权分立B.共和主义C.君民共主D.直接民主7.1199年,英王约翰继位。他穷兵黩武,不顾原有封建习惯,大量开征各种税收捐助,最终迫使部分英国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联合市民阶层武装反抗。1215年初,主要来自北方各郡的贵族在斯坦福聚集,在市民的支持下,国王被迫于1215年5月与25名男爵代表签订了《大宪章》。《大宪章》的签订A.为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主要是由于英王穷兵黩武和腐败统治C.标志着英国贵族力量开始把控政权D.体现了贵族势力与国王势力的冲突-5-/5\n8.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A.推翻了君主制度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9.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10.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11.下图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D.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12.19世纪初,英国新掌权者往往竭尽全力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公开”“合法”地进行肥缺分赃。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深化B.政党政治的发展C.文官制度的确立D.国王地位的下降13.《彭德尔顿法》亦称《文官制度法》,1883年由时任美国参议员的彭德尔顿提出。该法案确立了美国文官录用和组织的三项原则,即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并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执行文官制度法的中央机构。这一法案A.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B.表明美国两党制已不再适用于美国政治C.标志着美国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局面被打破D.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阶段-5-/5\n14.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15.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16.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22年《公务员法》颁布,再到公务员制度配套法规陆续出台,然后是考核、录用等配套试行规章逐步出台。这些表明当前我国A.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B.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经建成17.《尚书》记载,周公曾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A.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D.政治局势不稳1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9.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C.三教合一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20.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第II卷(共60分)二、非选择题:21题15分,22题15分,23题15分,24题15分,四题共60分。2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5-/5\n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9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6分)22.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表: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6分)-5-/5\n23.权力监督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督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门负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变化趋势,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7分)24.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材料一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嫉妒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材料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15分)-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