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一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50道小题共50分)1.《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绘画相信有一个最佳视点,只是这视点不是‘焦点’,而是‘天眼’,即画家要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游观自己所表现的对象。因此,中国画家少去写生,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样作画运思时,就处于一个以大观小,一切了然的境地。”据此可知,影响古代绘画创作的思想是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2.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3.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4.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可以说明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B.古代史官主张轻摇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5.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介绍了我国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B.借用了阴阳学说的某些思想C.科学地解释了磁针指南的原理D.该理论促进了指南针的发明6.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7.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10\n“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8.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A.华夷观念淡化B.武力征伐影响C.儒家思想主张D.文化心理认同9.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10.右图为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瘗(yì)鹤铭》摩崖拓本。其书法奇特,较为成熟的楷书之中参以篆隶,行笔苍古,体势开张,有“大字之祖”之美誉。据此推断它最早可以作为哪一时期书法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A.春秋战国B.秦汉C.魏晋南北朝D.隋唐11.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A.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B.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1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13.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傩戏14.国学大师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祟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10\n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15.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A.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B.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D.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17.宋代出现了一股嗜古之风,影响到了艺术趣味、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如宋代金石学的出现就是明显体现。这股嗜古之风的兴起说明宋代A.理学的影响波及到社会各个方面B.文化的内敛特征较为明显C.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学积极入世的观念D.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文化疏离现实1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19.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20.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致良知”21.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2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学在官府B.有教无类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23.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24.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10\n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25.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转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26.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27.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转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28.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29.《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3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10\n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32.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除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这反映出A.西方学说已经完全统治中国思想界B.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舆论界大一统学说C.民主革命思想逐步成为思想界主流D.资产阶级政体大争论仍然持续进行着33.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③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34.“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C.价值观扭曲 D.科学发展滞后35.古希腊人不仅留下了表现力与美的《掷铁饼者》(如图6)等一些列艺术品,也留下了在奥林匹亚竞技会上几乎是赤身裸体参加每一项竞技活动的佳话。这种以裸体为美,以健美发达的躯体为荣的风尚说明古希腊社会A.效仿神灵,无拘无束 B.古风浓厚,世情淳朴C.崇尚自然,歌颂人性 D.人民主权,个人自由36.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A.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B.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C.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D.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37.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38.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10\n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39.“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下列言论与此思想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D.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带来坏处。40.《论法的精神》:“古代哲学的各种流派,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其中没有一个流派的道义比斯多亚学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更适宜于培养善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斯多亚学派第一次A.将西欧人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 B.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C.论证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D.促成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41.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说:“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并不是自然形成的。然而自然的律令(指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却不是人们约定的;法律所确定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这位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普罗泰格拉 D.柏拉图42.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4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A.“发现人”的时代B.“信仰自由”的时代C.“理性”时代D.“科学”时代44.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45.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46.从下列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可以发现,明清文人画与同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的共同特点是10\nA.线条流畅,构图丰满 B.富有生活气息C.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 D.宫廷画风浓厚47.对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不仅恢复了许多过去被湮没或歪曲的文化价值,而且还释放出了新的能量,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最终触发了新的真理的发现与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下列艺术作品符合材料所述主旨的是48.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本国社会。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①文艺复兴运动②洋务运动③戊戌变法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9.“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50.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与这句话的含义最接近的观点是A.人本思想B.人非工具C.仁者爱人D.知识即美德二.非选择题:51.(18分)以文化视角考察经济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曾宣称:“甘愿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的爱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到14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了人文主义财富观,认为“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有的人不愿勤学技艺,不愿努力工作,不愿在完成艰巨任务中汗流浃背,那么他又怎么能赢得像别人那样的威望与尊严呢?”——摘编自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1)依据材料分析,14世纪出现的财富观为什么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这种观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10\n材料二卢梭认为,“财产权的确是所有公民权中最神圣的权利……甚至比自由还更重要”,人民通过契约把一切权利转让给集体,然后利用这个集体的更大的力量来保护每个缔约者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孟德斯鸠把财产自由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公民可以依据民法来保护其私有财产的绝对不可侵犯。——摘编自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2)与材料一人文主义财富观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哪些新特点?(4分)材料三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欧洲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不仅是实践天赋人权的途径,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最大特点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这与前工业时代,尤其是中古封建社会凭借权力、习俗和经验来操控经济体系完全不同。经济自由主义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取向。——摘编自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3)分析经济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材料所说“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取向”是指什么?(8分)52.(18分)十八世纪,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民间异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稣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他们对据说在中国存在的宗教宽容推崇备致。这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长说《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摘编自英国约·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嘉时代(清代中期)江、浙学者出现的学术文化思想具备什么显著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10\n(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4分)(3)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材料三中同时代的英、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4分)(4)“文化源于生活,文化反映生活。”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5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高二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1--5DCBDB6--10BBDBC11--15BCACC16--20ABCDD21--25DACDB26--30BBACB31--35CCBCC36--40CAADC41--45CAACA46--50CAABD51.【答案】(1)原因:14世纪的财富观主张追求物质生活,通过个人奋斗赢得尊严。与倡导现世幸福,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一致的。(4分)影响:有助于打破神学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2)特点:高度重视财产权,并提出以主权在民的政治体制和法制来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4分)10\n(3)背景:民主政治的完善,工业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6分)指: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2分)52.【答案】(1)特点:与政治脱节(注重考证,逃避现实)。(2分)原因:文字狱等文化专制(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前代学术文化的积累。(4分)(2)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4分)(3)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4分)(4)理解:中国乾嘉时期文化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强化;启蒙运动则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反封建斗争不断深入的产物。(4分)53.评分标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2分)②合理引用史实,最少从三个方面进行评述。(每个方面至少举一例说明,共12分。)观点: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应客观评价这一时期。(3分)实例:经济上:民族资本丰义经济出现短暂的春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加快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必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纸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变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