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八中2022-2022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卷I为选择题,卷II为非选择题。本试卷共11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卷I(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平民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亲族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如果在一个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发现九个鼎,你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鼎已经不再作为权力的象征了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发达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5、我国自2022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6、《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7、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8、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 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9、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A.所任官职名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10、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1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7\n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14、在秦朝,采取“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B.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15、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1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17、汉武帝以后,汉朝刺史的主要职能是A.监察地方高官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C.举荐官吏候选人D.征收地方赋税18、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出发点是A.加强君主的权力B.扩大“三公”的权力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19、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20、假设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2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非常民主C.唐中宗时期皇权不再独尊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2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3、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24、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D.枢密院和宣政院25、“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2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行省制度,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27、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7\n图1图2A.分封制、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28、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胡惟庸的专权B加强专制集权,维护明朝统治C丞相制度阻碍了明朝社会发展D朱元璋希望一人独揽大权29、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30、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3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C。巩固皇权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3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3、元朝和清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行政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理藩院B.枢密院、理藩院C.宣政院、理藩院D.御史台、都察院34、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5、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6、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37、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3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A.激化了阶级矛盾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n39、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4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卷Ⅱ(非选择题,共50分)二、史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楚)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廷尉李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材料四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什么主张?(4分)(2)请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角度比较两种主张所赞同的制度。(2分)(3)材料三中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分)(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及其影响。(4分)7\n(5)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2分)42、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什么?(3分)(2)秦朝负责中央监察的官员是什么?西汉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秦朝有一种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减少决策失误的大臣参政议政的制度是什么?汉武帝时期,由其亲信近臣构成的实际决策结构是什么?(3分)4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秦朝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材料三“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清)赵翼《檐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5分)(2)比较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说明变化趋势。(4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6分)7\n三、附加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4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2分)(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4分) 7\n承德八中2022-2022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一、单项选择(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CCBDBC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BCBAA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CBCDBBBB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BCCDDBADBB二、史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评分标准41、(1)分封制、郡县制(4分)(2)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分)(3)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3分)(4)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2分)42、(1)丞相、御史大夫、太尉(3分)(2)御史大夫;刺史制度。(4分)(3)“朝议”制度;“中朝”(或“内朝”)(3分)43、(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分)(2)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分)(3)新的变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消极影响:妨碍社会进步,自此,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分)44、(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分)(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响力。(4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