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环境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呈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人事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是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22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0\n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的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他三种境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其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10\n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史记·吴起列传》)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谢绝、摒弃。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害:陷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3分) A.将而攻齐,大破之 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候,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2)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这首宋诗,完成8~9题。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8.“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5分)10\n 9.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补充下列句子的空缺。(每空1分,共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漫江碧透,。鹰击长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复为慷慨羽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3沙鸥翔集,;,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回想铁生陈村2022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10\n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2022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选自2022年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陈村和史铁生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相似点,都曾当过知青,都属残疾人,都写作。史铁生比陈村有名,是因为他的厄运更多,思想更深入。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面对苦难史铁生积极思索和探寻生命的意义,并从中获得喜悦和乐趣。C.史铁生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这里他把残疾和爱情的内涵加以丰富和扩大。他认为事物的障碍就是残疾,心魂的追求就是爱情。D.史铁生有时会打开电脑玩吃豆子的游戏,这说明在病痛的压迫下他也会到虚幻的世界里寻求精神的解脱,以超越痛苦。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宽厚的,照片上的他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如此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是一位温和善良的人。(2)为什么陈村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6分)(3)第六自然段写到了“我”的快乐和史铁生的喜悦。请联系后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两者的区别。(6分)(4)史铁生认为残疾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请你就对“残疾与生命”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Ⅱ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应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B.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来到了山东莱芜,在晚会上,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们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C.日前,某网站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垃圾邮件首当其冲,排在“10大罪状”第一位。10\nD.创业之初,他经济异常拮据,几乎是手无寸铁,但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他一跃成为国内最知命的IT业界精英。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以压倒性票数批准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俄前任总统普京的总理提名,梅德韦杰夫于当日签署了任命书。B. 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C.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D.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⑥④②③①⑤B.②①④⑤③⑥C.②①⑤③④⑥D.⑥③⑤①④②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③,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16.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0\n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1.AC(解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2.B(解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3.B(解析: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4.A(“谢”在这里的意思是“辞退”)5.A6.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错,李克说“起贪而好色”。)7.(10分)(1)鲁国最后任命吴起为将。吴起率兵攻打齐军,(彻底)击败了齐军。(重点词:“卒”“以为”“将”“破之”。重点词4分,通顺连贯1分。)(2)吴起果然拒绝了魏武侯。武侯对他产生了怀疑而不相信他了。(重点词:“果”“辞”“疑之”“弗信”。重点词4分,通顺连贯1分。)8.(5分)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2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3分)9.(6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2分)人生短促之愁情;(2分)或者以梨花自咏,(2分)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2分)(结合具体诗句作答,(2分)言之成理即可)10.(6分)(1)百舸争流鱼翔浅底(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3)锦鳞游泳岸芷汀兰11.(25分)(1)(5分)CB(答C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答A和D不给分。A项“是因为他的厄运更多,思想更深入”错。D项并不是到虚幻的世界里寻求精神的解脱。E项“为了说明史铁生是一位温和善良的人”不准确。)(2)(6分)①思想深刻,文字中多处是思考人生终极的哲学命题;②文字明净,作品真诚温暖厚重;③虽然残疾,但不抱怨,乐观豁达,知道感恩,对世界有博爱之心。(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3)(6分)①“我”靠自我解嘲来获得心灵的平衡,看似超脱,实际获得的是一种肤浅的快乐;(3分,意思对即可)②史铁生则勇敢地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是对残疾生命的真正超越,是战胜自我的深沉的喜悦。(3分,意思对即可)(4)(8分)①10\n面对生命的残疾,应该以乐观的态度、坦荡豁达的胸怀去战胜苦难。史铁生面对残疾,不抱怨不退缩,在生命中常怀感恩,站在重塑生命的高度,去思考和把握人生,获取最高生命的价值;(4分,意思对即可)②世界的本质是残疾的,那么生命的本质也不是完美的,残疾是事物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生命都是残疾的。当生命突破了障碍,就会走向成功和辉煌。(4分,意思对即可)12.B(A.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的小心谨慎,不指客观情况的危急。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D.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13.A(B项,句式杂糅或搭配不当,“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和“优势”不搭配,应该改成“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C项,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是一面性的,“能否”是两面性的,二者不相一致,应该把“能否”去掉;D项,成分赘余,“无不毫无例外地”用词重复,应该删掉“无不”或“毫无例外地”。)14.D(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⑥句中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句中的“随便地进行谈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15.(6分)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②固定植株的位置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每写出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6.(5分)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17.(60分)作文(见高考评分标准)立意提示:1.从螃蟹的角度思考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2)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2.从青蛙的角度思考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3.从全面地把握材料来思考,可以提炼以下观点: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内容20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10\n础等级分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表达20分切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漂亮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工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细节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点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①材料丰富②论据充实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3.有文采:①用词贴切②句式灵活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④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①见解新颖②材料新鲜③构思新巧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个性色彩5.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6.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鲁君怀疑他,吴起就杀掉妻子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10\n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想法。”吴起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因此楚国(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