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清江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卷注意: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A.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3.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4.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Z-X-X-K]A.小篆B.隶书C.草书D.楷书5.我国自行设计的长征二号F火箭将“神舟十号”飞船顺利地送入太空,它与中国早期的“火箭”一样,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你可以查阅A.《史记》 B.《汉书》C.《新唐书》D.《清史稿》6.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7.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傩戏9.二十四史中,元代之前每部正史收录的妇女最多不过60人,元代开始数量大幅增加,《元史》收入了187人,《明史》则收入了308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贞、孝、节、烈”的典型。这反映了A.官方史学受理学影响B.妇女地位较大改善C.主流文化思想发生质变D.蒙古政权迅速汉化9\n10.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反映出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樊篱11.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12.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13.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该言论旨在A.维护儒学独尊地位B.反对文人参加科举C.大力提倡求实学风D.强调加强自身修养14.“(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15.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遗其体而求其用”C.“然欲自强,必先理财”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16.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主张学习西方的A.器物层面 B.制度层面C.文化层面D.实践层面17.“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要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段的核心是A.致富才能自强 B.发展工商业是致富强国的必要条件C.办学才能振兴工商业,达到致富自强的目的 D.改良政治,是致富强国的根本保证18.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A.皇帝的随从顾问B.国家的权力中心C.朝廷的咨询机构D.政府的执行机构19.“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A.救亡图存B.实现民主C.发展经济D.解放思想9\n20.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这一现象( )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21.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章说:“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陈独秀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A.①②③④ B.①②C.③④D.①②③22.“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23.普罗泰格拉提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对此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C.特别强调人的价值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24.“理性”贯穿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始终。下列符合苏格拉底“理性”思想的是①“知识就是感觉” 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③“幸福在人间” ④“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5.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是因为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D.最先开展宗教改革26.罗素指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27.在西方科学史上,既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然观,又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A.伽利略 B.哥白尼 C.牛顿 D.达尔文28.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一千年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实质是A.专制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文主义29.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腐败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9\n30.“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这段材料是用来A.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B.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C.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1.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政治自由是通过三权的某种分立而实现的。”在当时他的直接目的是A.实现权利平等B.推翻君主制度C.避免暴君专制D.反对教会干政32.“(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由材料可知A.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B.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进步C.宗教改革抨击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D.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33.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B.与上帝直接对话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D.批判神学统治34.科学革命不仅改变物质世界,也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受右图这部著作影响而产生的是A.人和人性开始从宗教和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理性分析人类社会成为潮流C.主张“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广泛流传D.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35.东晋葛洪《抱朴子》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36.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此书的主要贡献在于①首次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思想 ②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进化论 ③阐明了物竞天择的进化法则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7.19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发表了新年祝词:“晴朗的天空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物理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黯然失色”,第一朵是有关光的运动问题,第二朵出现在能量辐射的问题上。说明了当时A.近代物理学已失去存在的价值B.经典力学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C.相对论的提出冲击了固有理论D.量子论的诞生改变了人的思维38.“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B.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C.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39.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B.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进化论的提出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9\n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40.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最终被驱逐出去,主要是因为 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B.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 C.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的提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3分,第43题14分,共40分。41.(13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6分)42.(13分)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43.(14分)9\n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洛克《政府论》材料二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三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2分)(2)根据材料一、三,说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美国立法实践中的体现。(5分)(4)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3分)9\n9\n高二历史(文科)答题纸41.42.43.9\n高二历史(文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10.DACCC、BCAAA11-20.BACBB、BDCAC21-30.ADCDC、CADBD31-40.CDCBB、BBCDD二、非选择题:41.答案:(13分)(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2分)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分)(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2分)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2分)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2分)42.答案:(13分)(1)变化:由“天朝上国”到平等外交的理念。(2分)原因: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反思;西学东渐。(4分)(2)变化:由“臣民”到“国民”。(2分)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3分)(3)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2)43.答案:(14分)(1)洛克的分权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政体实践。(2分)(2)发展:由洛克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立,发展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2分)目的:限制个人独裁,维护民主政治。(2分)(3)体现: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2分)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立法权赋予国会,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3分)(4)评述:将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高度;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到来;为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构建描绘了蓝图。(3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