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Ⅰ)部历史自主练习(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题3分,共计6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不包括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C.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D.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经常与外界发生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皇帝制度B.废分封,立郡县C.设立三公九卿D.统一货币、度量衡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5.现代外交家凌青有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没有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林则徐虎门销烟 B.签订《南京条约》C.签订《马关条约》D.香港回归6.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先进人士A.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B.唤醒了民众反侵略意识C.开启了政治改革大门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7.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政府的支持B.有利的国际环境C.社会性质的改变D.民族独立的实现8.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9.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10.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11.“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12.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风雨无阻真情相拥,让梦成真直到永远。”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正确的是①“分离”的原因是外国侵略引起的②“太痛”说明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③“风雨”表明两岸关系中蕴含着阻碍因素④“无阻”寓意两岸终将实现完全统一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3.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14.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的某文献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和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殖民地或领土。”这一文献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引发了英荷两国之间的战争C.引起了西欧“商业革命”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15.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而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下列关于康德对启蒙运动的理解错误的是A.启蒙运动就是要启发民智,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B.启蒙运动要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人C.启蒙运动号召人们用理性来批判专制王权,封建特权和神权D.启蒙运动号召人们和宗教神学做最彻底的决裂,走上成熟理智的道路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德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下列对该宪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①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德国历史的一大进步②宪法未赋予议会完整独立的立法权③联邦议会制定的法案必须得到帝国议会和皇帝的批准④在世界上最早开创了联邦制的国家体制-7-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③④17.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②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③重点发展军工产业,与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④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18.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邓小平的这一判断说明A.美苏关系走向全面缓和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世界多极化已经形成19.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欧共体各国制定了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规定重大方针政策由国家首脑组成的欧洲理事会一致决定,具体行动由成员国部长组成的部长理事会多数表决。这从根本上表明A.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没有明显差异B.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C.欧洲各国已经完全实现联合D.大欧洲联盟已经正式形成20.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A.伽利略B.达尔文C.牛顿D.爱因斯坦2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是从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A.阶级斗争一国两制无私奉献B.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特区C.市场经济勤俭节约休闲娱乐D.和谐文明注重环保小康社会22.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女方请离婚者,屡有增加,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共计34分。21.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美国的宪法来源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明中自然法的观念,来源于英国悠久的普通法传统。不仅美国第一代领导人制宪时受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影响,第二代领导人在巩固宪政方面也从其中汲取不少养分。……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材料二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材料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仅仅拥有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但是,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这将会导致出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情况.-7-——百度·百科材料四美国宪法历时200多年而依然鲜活如初、充满活力。要知道,这200多年,美国国内面貌、社会结构、人口构成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如此巨大的转变,又老又旧的美国宪法居然能够基本上在维持原貌的框架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政治史上一个奇迹。必须承认,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实乃美国一切发展的基础,而且,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宪法本身体现的最重要政治原则是什么?(5分)(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的观点。(9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22.(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5分)(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3分)23.(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制定这部法典好比建筑一座金字塔,其中一些巨石几乎全是波拿巴亲手砌上去的。他扩大了法国公民权的范围……重新建立了父权,虽然和革命前旧制度下的父权对比在某些细节上略见温和,但其严厉程度并未稍减。——(英)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材料二 (《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材料三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法国人的家族自尊心总是与对捍卫民族的英雄的敬仰之忱紧密结合。依据材料一回答拿破仑利用人们的心理在法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政体?(2分)并指出拿破仑制定《民法典》的目的。(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在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所起的作用。(2分)(3)依据材料二、三,从《民法典》实施角度分析民族主义对拿破仑战争的影响。(4分)周练二参考答案1——5ADBCC6——10CABAB11——15AABDD16——20DBCBD21——22BA21.(1)思想来源:自然法观念、英国的普通法传统、洛克的政治理论;(3分)政治原则:分权与制衡。(2分)(2)观点(2分)史实(7分)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1分)(1)原则: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联邦制、民主共和制)。(2分)(2)妥协:面对独立战争初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妥协(联邦政府权力加强,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大州和小州之间相互妥协(各州地位上保持平等,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南方和北方之间相互妥协(允许保留奴隶制度)。(3分)1787年美国宪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1分)(1)稳定性:历时200多年而依然鲜活如初、充满活力,是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坚实基础。(1分)(2)典范性:对以后其它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1分)22.(1)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3分)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2分)(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2分)(3)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任意3点,3分)23.(1)政体:建立帝制。(2分)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2分)(2)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2分)(3)影响:《民法典》宣传自由平等,促使法国人民为国家而战,支持拿破仑的战争;(2分)促进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反抗拿破仑侵略战争。(2分)-7-高三(Ⅰ)部历史自主练习(二)答题纸班级学号姓名成绩21.(1)(2)-7-22.(1)(2)(3)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