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2年上学期扬州中学高三历史开学检测试题2022.8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分封制度受到挑战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2.中国书法文字博大精深,书写风格各异,其中有“整齐安定,用笔为藏锋逆入,逆入平出,翘首举尾,直刺邪掣”,与此书法风格相吻合的作品是A.B.C.D.3.《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由此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是A.知行合一B.致良知C.人悦易从D.随材适性4.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9/9\n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5.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B.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C.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D.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6.据《中国近代通史》记载,俄国政府虽然赞成列强向中国用兵,但不愿出头公开领导联军与清政府为敌。当时法国驻德大使明确告诉德国政府说,没有人会信任英国的领导。这一记载反映的侵华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下表是辛亥革命时期浙江三杰的生活履历,从中可以得出姓名事迹秋瑾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07年英勇就义徐锡麟1903年留学日本;1904年首批参加光复会;后与秋瑾、陶成章一起创办大通学堂;1907年英勇就义陶成章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与蔡元培等创立光复会,任副会长;1912年被暗杀A.革命教育的普及是浙江三杰产生的根源B.南方的革命运动主要依靠光复会的领导9/9\nC.革命运动的发展得到了留日学生的支持D.留日高潮的到来催生了武昌起义的爆发8.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A.日军侵占东北三省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C.国民政府扩大内战D.国共进行淮海决战9.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A.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10.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11.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9/9\n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13.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14.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15.图片为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其代表的绘画流派A.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B.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9/9\n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16.(14分)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3分)(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7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4分)9/9\n17.(15分)自光荣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议会主权通过责任内阁制真实地确定下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荣革命建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但国王的权力没有立即丧失。国王是政府的总执政官,所有的大臣仍由国王任命,他们是为国王服务的。国王并不经常出席内阁大臣会议,大臣们开会讨论后,将他们的建议汇集起来,通常由财政大臣向国王汇报,征得国王同意后,再将政府的意见传递给议会下院。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大臣作为首席大臣,在国王和议会之间扮演沟通者的角色显得更有权势。1722年,沃波尔开始担任王室的首席大臣,并主持政府工作长达20年。在这期间,大臣负责制度开始成型。1741年,当下院的反对势力联合起来,击败他的支持者时,沃波尔知道自己得不到下院多数议员的支持,无法继续在议会推动立法,故于次年辞职。材料二1832年的议会改革不仅扩展了选举权,更重要的是,将政党变成了大众政治的工具。因为选举程序中“民意”成分的增加,议会领袖必须是选举获胜的政党领袖,国王不能违背民意任命首席大臣来组阁。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并不把在缺少王室支持下单靠竞选赢得选举的保守党人皮尔放在眼里。直到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才被迫接受现实,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邀请皮尔组阁,责任内阁制由此出现。在新的体制下,执法与立法结合起来,将原本属于王室执政辅助工具的内阁变成了议会意愿的代表,使国王成为只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君主。——以上材料摘编自武寅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述大臣负责制的表现,分析光荣革命后英国内阁的演变。(5分)(2)责任内阁制与大臣负责制有体制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本质区别,概括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推动因素。(7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责任内阁制在英国政治史上具有的重要意义。(3分)18.(14分)9/9\n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变革时期。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儒学,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浮沉兴衰及历史缘由更加明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06年清政府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尊孔”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继之,1907年清政府又在其颁布的《整顿学务谕》中重申经学“固人心”之用,要求在整顿学务中务必“以圣教为宗”。这都进一步巩固了读经讲经课程在中小学堂课程中的地位。但实际大相径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省学堂“多藏非圣无法之书,公然演说,于读经讲经功课钟点,擅自删减”。自宣统元年伊始,清政府对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分别进行两次变更,使得读经讲经课程基本呈现钟点、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摘编自《清末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设置演替的历史考察(1901~1911)》材料二民国教有总长蔡元培认为:“我有事业当随时事而转移。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因而,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定义:“所谓道德教育,是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从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摘编自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材料三清末民初课程设置(高等小学)——摘编自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和民国时期道德教育在内涵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不同。(4分)9/9\n(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10分)19.(12分)拿破仑之言行经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后,其形象被人们多维解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拿破仑在位时,……兵于外,不顾民间之受害……卒致兵败国丧,力竭身亡……然其所创之立之……典章多有益于国计民生……迄今各国有师其法而忽焉兴盛者……后五十年间,欧洲之兴实为开辟以来所未有,……可谓欧洲自古以来罕有之英主。——(英)马恳西《泰西新史揽要》材料二(路易十六)不修政事,国库耗于妃妾,乃议增饷,以补国用。民心不服,正与欧罗巴列国交战,有将军那波伦(拿破仑)者,佛(法)国英雄也。……百战百胜,威声大震……在诸国之上。——魏源《海国图志》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简析这些活动对“欧洲之兴”发挥的作用。(6分)(2)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作者塑造的拿破仑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魏源塑造拿破仑形象的主客观因素。(6分)9/9\n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