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2—2期中考试试卷高二政治(文科)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60分。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绘大自然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世界是什么?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人又是什么?”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渐渐形成了对世界总的看法。“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A.哲学的产生发展源于大自然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下列关于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哲学是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的学说②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⑤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⑦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A.①③④⑦B.①②④⑦C.④⑦D.④⑤⑥⑦3.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4.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指()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5.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说法正确体现思维和存在辨证关系的是()A.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一切皆流,无物长住6.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9\n8.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9.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0.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间不存在什么造物主,这种观点说明()A.自然界是天地创造的B.人类社会是从来就有的C.天地是万物之源D.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1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这两个“对子”()A.是并列且等量齐观的B.都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C.属于源与流的关系问题D.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2.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②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③物质具有可知性④物质是有生有灭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7.辩论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朋友说:“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去讨吧!”在这里,欧布里德()A.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B.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8.“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据此回答题19—20小题。9\n19.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20.“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2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22.“画孰最难”的命题出自《韩非子》,结论是“犬马最难”,而“鬼魅最易”。画鬼魅最易是因为()①鬼魅根本不存在,拓展了人们的能动创作空间②鬼魅不像犬马有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③鬼魅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鬼魅是虚幻的,只存在于人的灵魂深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23.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热议,播出后不仅台词、故事备受推崇,食材、食单也受到关注。“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互联网热词,说明了()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B.当代中国人思想活跃、善于想象C.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于客观存在D.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4.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在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按劳分配,片面强调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的演变过程。这表明()①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25.同是惜花,白居易诗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诗说:“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而苏轼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这反映出()①人的立场不同影响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②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③形式相似,背后反映的都是认识的主观规律④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有助于客观全面地看问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6.从苏东坡的“把酒问月”到今天的“嫦娥探月”,以及未来中国的“载人登月”。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目的性计划性27.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8.到2022年,甘肃省要逐步形成7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这些基地将以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体现的哲学观点是()9\nA.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B.联系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联系能够被认识和利用29.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网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述已见。这说明()A.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30.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这体现哲学道理是()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立足整体,搞好局部C.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D.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新的联系31.2022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燠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我信坚信,澳门的明天与伟大的祖国一样,一定会更加美好;澳门同胞的未来生活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一定会更加幸福。这段话体现出哲理()①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③要注重量的积累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体现的哲理是()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33.绿色GDP的核心就是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发展决不能“一条腿短,一条腿长”,决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材料体现了()①做工作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③要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④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3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5.下列说法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④36.一些地方“送教下乡”、“送书下乡”,送的书是家电维修、房屋装修、养生美容,农民想得到的都是种植、养殖一类的书,农民只能望书兴叹。这说明()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②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场合是可以转化的④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37.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在于()9\n①前者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后者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②前者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问题③前者要分析的是复杂事物诸多矛盾的关系,后者分析的是同一矛盾双方的关系④二者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38.据说蓝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为了取出每次投进的篮球,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缺少激烈紧张的气氛。直到有一天,一位观赛小男孩道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篮网样式。这个故事启示我们()①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②要全面的看问题③要树立创新意识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9.下面是常见镇痛药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说明书(部分)。其中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适用症: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禁忌:本品应避免过量服用,过量服用可使中枢神经、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等遭到损害,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②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具有特殊性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0.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现代化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因是()①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②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创新就等于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1.[2022·海南卷]“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鲁迅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们的社会意识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状况 ②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根源于其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 ③人们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 ④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2022·广东卷]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另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43.[2022·福建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9\n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A.③→②→④B.②→①→③C.④→③→①D.①→④→②44.[2022·天津卷]““PX”即对二甲苯,其毒性跟酒精差不多。可是有人却出于某种目的,将百度百科词条中“PX”的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发现这一情况后,连续6天日夜坚守,36次修正被反复篡改的词条,在网络上成功捍卫了“PX”低毒属性这一科学常识。这场特殊的科学保卫战表明A.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C.正确的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D.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45.[2022.福建卷]漫画《统一武器》(作者:张吉亮)讽刺了①形式主义,工作只重形式不管内容②平均主义,追求无差别的利益分配③本位主义,只顾本单位不顾大局和整体④官僚主义,作决策漠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6.[2022·重庆卷]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7.[2022·安徽卷]图3漫画揭示的哲理是①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②价值判断应基于价值选择③价值判断往往是有因人而异的④要用正确价值观指引人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8.[2022·新课标全国卷Ⅰ9\n]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9.[2022·江苏卷]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50.[2022·全国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②标志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座位号二、简答题(40分)51.材料一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有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有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有新兴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也有新兴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地位、政治态度不同,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如何建立封建制度、如何对待各国的变法和改革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思想繁荣局面。材料二18世纪的法国为世界所瞩目,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出现了一大批为世人所景仰的启蒙大师。他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正是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材料三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请用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12分)52.材料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材料二: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2022年8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且把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8分)9\n53.2022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采取应对举措,不断作出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促增长、保民生、调结构”的主题,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一项项举措迅速出台,最终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结合材料信息,从辩证法角度谈谈我国在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获取的宝贵经验。54.[2022·山东卷]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材料二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9\n高二政治(文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60分。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1—5CCACA6—10ACBDD11—15CBCDB16—20DBAAB21—25DACCA26—30CBDCB31—35DCCDB36—40DADAC41—45AAADD46—50DDADB二、非选择题(共40分)51.答:(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分)我国的战国时期与18世纪的法国分别出现了百家争鸣与启蒙运动,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时代社会变革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2分)(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6分)法国和德国的哲学思想,动员和发动了群众,打击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对社会变革起了先导作用。(2分)52.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要通过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来应对,发展低碳经济正是缓解我国经济与环境矛盾的需要。(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政府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且把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推动作用。(3)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大、政府指导发展低碳经济,是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8分,每个要点2分)53.答:(1)要坚持联系观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立足全局,密切关注各方面的动向,发挥各方面的力量。(2分)(2)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2分)(3)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围绕主要矛盾,抓住重点。(2分)(4)要树立创新意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关注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2分)54.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4分)。(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分)。(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4分)。[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围绕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可以对接的原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论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