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理)试题1.2022年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A.9月2日B.12月4日C.9月18日D.12月13日2.2022年12月9日—12日,2022年中央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最大亮点是对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述。A.经济工作B.法治工作C.文化发展工作D.理论创新3.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B.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C.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D.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4.目前,专业迷信网站越来越多,网上迷信活动盛行,还有些网站利用迷信活动非法敛财,令人担忧。对于迷信思想,我们必须反对,这是因为A.迷信思想和行为是脱离现实的 B.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C.世界观就是哲学 D.世界观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5.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但由于晚年信奉上帝,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因而走入误区,导致其在科学研究领域再无建树。这一事实启示我们A.没有系统的哲学知识,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取得成就B.哲学是具体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指导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6.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7.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8.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可见,太极拳运动体现了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动决定静,静亦决定动③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④动是相对的,静是绝对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亚洲防治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干旱问题区域媒体研讨会”表示,中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0年多来,共建设林地超过1亿多亩,移民17.8万人,工程区生态环境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减少。这表明A.规律可以被改造和利用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对人有利的规律C.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D.人们可以消灭对人类不利的规律10.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11.右边漫画中的做法①忽视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没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没有认识到实践出真知 5\n④否认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今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在抢险救灾中,我们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救灾,要科学安排,科学处置、制定科学方案及科学实施。据材料回答12—13题。12.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在战胜自然灾害的过程中①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已经掌握了一切规律,可以做到万无一失;③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④自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13.近年来,地震、旱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但人们对这些灾害的预测还难以做到准确、全面。这说明①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②人对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③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客观世界的发展 ④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具有反复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4.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有三十多个婴儿是各种兽类哺育成长的,其中狼孩最多,他们虽然为人所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动物群体中,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虽然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但并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表明A.人脑并不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意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D.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15.《左传·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从哲学上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A.哲学是指导处理实践的艺术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D.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16.2022年10月,台湾发生一起食用油造假事件。这不仅导致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严重受损,并重创台湾食品产业,预估受冲击的产值达新台币166.6亿元,甚至更动摇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严重影响台湾的国际形象。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主要是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C.联系具有主观性,所以会引起关注D.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17.2022年,第二十届巴西世界杯,德国队第四次捧起世界杯冠军奖杯。在竞争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各国球队无不在队员出场顺序和阵型上费尽心机,以争取最佳阵容,发挥出队员的最佳优势,战胜对手。这表明①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②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要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8.2022年中国将迎来“入世”15周年。入世以来,我国日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但也付出了昂贵的门票,经历了成长的烦恼。从辩证法的角度,这体现的哲理是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9.“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颗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A.巢覆卵破B.唇亡齿寒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绳锯木断20.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1.上海服务门类齐全,辐射、示范作用明显。国家在上海先行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可为“十二五”期间将此项改革逐步推广到全国积累经验。这么做的哲学依据在于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C.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5\n22.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总的来讲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结构矛盾进一步突出等。因而,我们当前的工作仍然应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上述材料没有体现A.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B.抓主要矛盾C.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23.“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见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4.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关于它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 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如实的反映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同学们普遍认识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下列选项中,能准确表达这一态度的是A.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B.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考,对传统文化要么肯定,要么否定C.要坚持绝对的创新,彻底改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D.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糟粕2022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深切缅怀小平同志。据材料回答26—27题。26.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当时中国的国情,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材料主要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①社会历史性②客观物质性③能动性④无限反复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7.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表明A.创新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C.要敢于否定一切权威 D.要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28.“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这从哲学上表明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回避矛盾有时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③要正确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④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放弃同等重要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29.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再曝惊人言论,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因此,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达成共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人类幸免于难。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这启示我们①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地球的毁灭已经不可避免②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③辩证的否定是外力对事物的否定④要使主观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30.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③5\n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简答题。(2个小题,共18分)31.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不少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欣赏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8分)32.“创新在我身边”——2022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天津首发活动暨全国活动启动式5月17日在天津市实验中学举行。我国当前越来越关注创新,尤其关注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10分)三、材料分析题。(10分)33.2022年11月APEC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次峰会上,首次上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论述彰显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对中国经济形势特点给出了一种合规律的解释。这既可以引领预期、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指导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防止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错误做法;又可以引导海外人士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吃下定心丸。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影响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四、综合探究。(12分,每空4分,要求表述至少一个原理及对应方法论。)34.某校对外开放日,高三(1)班开设了一堂以“与父母对话”为主题的班会课,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到班参加交流。运用矛盾观点的相关知识,分析评价学生和家长的观点。情境(学生或家长观点)哲学道理及方法论启示(矛盾观)小李同学的观点:“我爱我父母,我希望我的家庭没有任何矛盾,父母不吵架,与子女间没有代沟,共筑和谐家庭。”例:没有认识到矛盾就有普遍性,没有认识到不存在任何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而应该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家长A说:“我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为此我想对孩子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⑴家长B说:“高三阶段复习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好钢要用在刀刃上。”⑵家长C说:“高三阶段的复习最好能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出发,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让孩子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快乐学习、快乐生活。”⑶5\n高二年级第三次阶段性测试思想政治答卷(理科)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DABBCBABCAAACDB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DCDBADBBAABBBA二、简答题。(2个小题,共18分)三、材料分析题。(10分)33.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提出及影响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论述彰显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对中国经济形势特点给出了一种合规律的解释体现了我党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到了使主观符合客观。(4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新常态”理论可以引领预期、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指导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4分)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经济“新常态”理论可以引导海外人士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吃下定心丸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分)④经济“新常态”理论可以“指导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防止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错误做法”体现了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启示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结合材料人答出三个以上哲学道理,言之成理记满分,每点4分。】四、综合探究。(12分,每空4分,要求表述至少一个原理及对应方法论。)情境(学生或家长观点)哲学道理及方法论启示(矛盾观)小李同学的观点:“我爱我父母,我希望我的家庭没有任何矛盾,父母不吵架,与子女间没有代沟,共筑和谐家庭。”例:没有认识到矛盾就有普遍性,没有认识到不存在任何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而应该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家长A说:“我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为此我想对孩子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必须全面地正确看待排名,排名有利有弊,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进步和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转化。家长B说:“高三阶段复习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好钢要用在刀刃上。”⑵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次要矛盾。要避免发生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的现象。家长C说:“高三阶段的复习最好能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出发,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让孩子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快乐学习、快乐生活。”⑶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