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政治(文科)段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据此回答1—2题。1.对于民族而言,全民阅读反映出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切实地使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质的飞跃。下列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B.文化能使一个国家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都能塑造人生D.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有利于①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②引领社会思潮,消除文化差异③文化直接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力量④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3.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这说明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Z-x-x-k.Com]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D.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4.2022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暨黎祖祭祀庆典活动在五指山市主会场盛大开幕。节日期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海南省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海南省这样做的依据是①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8\n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既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了国际平台,也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了中国平台。两个平台的搭建A.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B.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C.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7.“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长期以来,尽管西方消费者通过印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而不断地接触中国,但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他们眼中始终模糊不清。绝大多数西方人通过媒体感知的中国形象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可谓天差地别。这启示我们要大力推进A.文化交流与传播B.文化继承与发展C.文化传承与创新D.文化借鉴与融合9.中国古老的扬琴与印度的桑图尔、塔布拉鼓相遇,会合奏出怎样的美妙旋律?当地时间2022年4月4日,在印度“文化大都”加尔各答,中印两国多位古典乐器演奏家齐聚一场名为“当东方与东方相遇”的音乐会,为当地民众奉上了一场神奇的视听盛宴。材料表明①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外来文化②外来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④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0.“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n11.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③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④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右图为端午节的形象标志图。该标志选用中国水墨风格的粽子外形,融合龙舟竞渡、图章等中国元素。端午节形象标志的“出炉”①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3.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华民族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B.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C.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D.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15.目前,世界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等,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我国却不到2.43%。这启示我们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16.2022年国庆档票房逾18.5亿元,超越历史同期,成为“史上最强国庆档”。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材料表明A.文化市场越繁荣越要加强管理B.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C.市场化才能提高电影产品质量D.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17.2022年1月14日,国家公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给人民群众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有利于8\n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②提高群众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③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④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电视公益活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2年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于2022年2月27日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据此回答15—16题。18.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19.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央视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以让观众心灵震憾的年度人物事迹,传递着巨大的道德正能量。此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①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榜样作用②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④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下列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③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④是由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汲取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一切文化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2.“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一观点告诉我们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B.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为重要C.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D.加强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8\n[Z-x-x-k.Com]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23.辨析题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2022年4月23日前后,海南省图书馆以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以“传递快乐阅读,书香遍洒琼州”为主题的17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吸引大批群众参与,掀起新一轮的读书热潮。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请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10分)24.2022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材料一依法治国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某市一直用法治阳光照耀文明成长,推进城市文明建设:以法为“钢架”,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构筑城市文明大厦;以法为“盾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法为“灯塔”,指引人们向善向好;以法为“戒尺”,规劝不文明行为。材料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治国经验,春秋时期就有著名的“儒法之争”,法家重视法律的作用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提出“法与时宜”的主张,总结出一套维护法制统一的办法。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没有提出民主要求,走“法治”的极端,过分迷信和依赖严刑竣法来治理国家等等。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也提出“自由是法律的重要精神”等重要思想,这些对今天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启示。8\n(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用“法治阳光能照耀文明成长”的合理性。(10分)(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6分)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所以要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三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作为国家行为体的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作为公民要有民族自信,在行为中践行爱国等正能量,提高自身素质,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承担自身的责任。(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民族复兴的实现。(6分)(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10分)(3)结合材料三,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如何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出努力?(8分)26.某古镇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请阐述该古镇的做法是如何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6分)[Z-X-X-K]8\n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政治(文科)段考试题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CBCAAAABC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DBCBDCAAAD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2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因此,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4分)②人的文化素养并非与生俱来,也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说法是片面的。(3分)③作为青年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应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2分)④因此,辨题说法是片面的。(1分)24.(1)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法治思维的树立,有助于推动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文明程度提高。(2分)(学生若答文化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和意义,可替代本点)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用法治阳光,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政治环境,促进人们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市场经济有序发展。(4分,经济、政治各2分)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加强法治建设,宣传法治精神,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四有”公民。(4分)(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法治思想,要辩证看待,对于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积极成分,要保持和发扬。对于不适应的,要剔除和改造那些封建色彩等消极成分。(2分)②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与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要融入时代特色。(2分)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包容性。在我国法治建设中要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吸收借鉴近代西方法治思想中的有益成果。(2分)25.(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推动民族复兴的实现。(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2分)③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分)(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4分)②8\n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2分)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分)(3)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分)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分)③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2分)④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优秀品质,在行为中践行爱国正能量。(2分)(学生答到4点可得满分)26.①注重对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发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旅游业,体现了该镇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扩大了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了该镇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③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互交融。(6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