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2022级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古诗文阅读(24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①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10-注释:①怚:通“粗”,粗疏,鲁莽②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以:率领。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谢:道歉,谢罪C.自驰如频阳如:到,往D.李信果辱秦军辱:使……受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故及大王之向臣/哀民生之多艰B.归老于频阳/步余马于兰皋兮C.乃悉国中兵以拒秦/以尔车来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王翦的深谋远略的一组是()(2分)①非六十万人不可②老臣罢病悖乱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乃悉国中兵以拒秦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⑥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8分)(1)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4分)(2)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闽中秋思杜荀鹤①-10-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6.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4分)7.“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4分)二、默写(每空1分,共10分)8.(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朱自清《荷塘月色》)(3)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诗经•氓》)(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5)___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6)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7)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8)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9)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三、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湿湿的想念——沈红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10-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水给爷爷三样东西: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确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10-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有删节)注: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景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10.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2分)11.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3分)12.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第II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每题2分,共14分)1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B.在很多人看来,心算是很伤脑筋的事,而八旬老人王科德却沉迷于此。他用一个月时间研究出了两位数乘法的“速算秘诀”,经反复验证,几乎屡试不爽。C.30多年来,华东电力设计院励精图治,一步一个台阶,凭借着远远高于同行的核电常规岛设计技术,茕茕孑立于主流核电技术的源头。D.这位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老教授,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对工作十分热心。他一直好为人师,经常帮助青年教师。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气象专家分析,目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10-B.“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对当今世界格局、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准确把握。C.通过这起网上消费纠纷引起的官司,使消费者认识到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注意保留消费凭据。D.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放着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亦是禅。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A.④②①③⑥⑤B.④⑥②⑤③①C.③①④②⑥⑤D.③④⑤⑥②①16.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将子无怒②抱布贸丝③偭规矩而改错④猃狁孔棘⑤兄弟不知,咥其笑矣⑥何方圜之能周兮⑦忽反顾以游目兮⑧岁亦莫止A.②③④⑥⑧B.①②④⑥⑦C.①③⑥⑦⑧D.①③④⑥⑧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秋以为期②竞周容以为度B.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②彼竭我盈,故克之C.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②謇朝谇而夕替D.①采之欲遗谁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一致的一组是()A.伏清白以死直兮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C.君子之车D.怨灵修之浩荡兮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违反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使:让C.故前圣之所厚厚:推崇D.久在樊笼里樊笼:比喻官场生活-10-五、写作(40分)20.以《微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描写,情感真挚,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10-天水一中2022级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B。谢:推辞,推脱。2.C。A主谓取独;B在;C来;用D表转折,却。3.B。②王翦的托辞④楚国的应对⑥身后影响。4.D。A“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的主语是李信;B王翦始终都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六十万”;C王翦请田宅是为了让秦王不猜忌自己。5.(1)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同时多次战败楚军。(重点词语“既”,“走”,“数”。)(2)难道让秦王因此而对我产生疑心吗?(重点词语“顾,坐”。)6.这一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风”和“雨”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和“叶叶”两词运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7.全诗承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末一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籍自己的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尽委婉之情,使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8.默写(略)9.D、E。【解析】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⑿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E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集中”理解不当。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10.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解析】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11.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意思对即可。【解析】”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第⑻段);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第⑼段)。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10-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题的四个要点:①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②鲜活、流动、有生命的;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④浸润着深沉情感的。6.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意思对即可。【解析】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了: 第⑵段中说:“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第⑹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第⑿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7.B【解析】A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此句无“祸福”的意思,应改为“息息相关”。C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望文生义。D好为人师: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贬义词。8.B【解析】:A项句式杂糅,“原因”和“由……所引起的”杂糅;C项缺主语,将“通过”或“使”去掉。D项“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9.C【解析】③承起句的“高洁”,将蝉喻为隐士,①则描述“隐士”的生活特点。这两句先写出蝉的习性、特点,突出其“高洁”,然后④②再回应句首的“晨间听蝉”,描写晨间蝉鸣的特点,接着⑥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的“蝉亦是禅”。10.D【解析】无:无通毋;错:错通措;棘:棘通急;圜:圜通圆;莫:莫通暮。11.A【解析】A两个“以”都是“把”的意思。B那;你。C一天;在早晨D.代指芙蓉;的。12.A【解析】穷困,古义:仕途不畅;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君子,古义:将帅;今义:人格高尚的人。浩荡,古义: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阔。13.B【解析】使:指使,委托。14.作文(略)附:文言文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在这样的情势下,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10-“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则趁机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进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因为这个怀疑我吗?”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对抗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在这个时候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年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全部占领了天下,王氏,蒙氏功劳最多,名声流传于后世。-10-